买会员到底花没花“冤枉钱”?我们总结了这些“血(qian)的教训”

你在网上买过会员吗?

你买的会员还在用吗?

同样的服务你买贵了吗?

以上扎心三连问,有没有把你问倒?

年轻网民

越来越习惯为品质服务掏钱

近年来,会员充值几乎覆盖了互联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追剧、旅行、在线课程,到外卖、单车、送花送菜,每一个“会员”都许诺着“超值”的服务。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培养”,年轻一代越来越愿意为节省时间、购物优惠、独家资源等高品质的服务掏钱,不再挖空心思追求“免费”。

最近,有媒体称一名杭州85后小杨晒出了自己“一算吓一跳”的会员清单,一年总价竟超过了5000元!

小杨的经历很快引发了网友的共鸣,不少人仔细盘点了自己买网络会员花的钱,都称“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森赛 说,仅在知乎上面购买会员付费课程,自己一年就花了大概1000-1500元。

但“会员”真的都划算吗?到底什么样的会员算得上物超所值,哪些不过是“鸡肋”?来看看网友用“血(qian)的教训”总结的“红黑榜”。

视频独领风骚

丰富资源+低价提升“红榜值”

“已为您节省120秒广告,会员尊享。”企鹅智酷《2017年中国“会员经济”数据报告》显示,在已购买或有意愿购买互联网会员的用户中,视频会员以超过60%的比例占据首位。

跳过冗长的广告、直接进入视频内容,不仅给会员节省了大量时间,还能让他们比普通用户提前看到热播剧集,这种“有钱任性”的“剧透”,确实戳中了很多追剧族的痛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获得这种“爽”感,一些“打死不付费”的稍年长网友,甚至会与已付费的同事、朋友共用一个会员账号,本质上也加入了付费会员的大军。

在这些视频类会员产品中,更新速度快、清晰度高、板块设计清晰的种类广受好评。有网友指出,更方便的还有几个平台之间的打通,如买京东Plus直接送爱奇艺vip。当然,丰富的真“独家”资源,也受到一批网友青睐,例如背靠大平台的腾讯会员。同等服务下,一旦价格走低,便更有竞争力,更有机会跻身“红榜”。

获得好评的还有一些大平台的知识付费系列,如喜马拉雅FM、kindle等。曾因后台崩塌引发关注的“中读”,依托《三联生活周刊》资源,推出的往期杂志内容打包、名家讲宋朝等专题,在传统媒体试水知识付费的转型中表现可圈可点。只要内容符合用户口味、有新意、不偏激,不同类目的知识付费都能拥有自己的用户群。

哪些“鸡肋”易被用户抛弃?

哪些“套路”要当心?

无法让用户感受到个性化体验的服务,往往容易被网友抛弃、打入“黑榜”。记者整理发现,网友的主要槽点集中在无关广告过多、附加功能“鸡肋”等。

白领艺璇曾买过某微博的尊贵年费会员,后来发现“连微博广告都不能取消”,到期后就再也没续费了。

大学生小王买了网易云音乐的黑胶会员,希望能够随心听到、下载自己想听的歌。不过,同样买了会员的网友@LightBang表示,当初自己和音乐类App的多数用户一样,最大的需求即对版权的渴求,但目前App因版权问题下架一些歌手、歌曲的情况仍不少见,如此看来,“性价比不算高”。

黑榜体质的另一个特点是,会员附加功能与用户主要需求之间,关系不大。与其附赠一堆花哨的“鸡肋”,专注产品本身的会员更容易赢得好感。比如,在音乐平台上,一些网友表示诸如“头像挂件”、“个性皮肤”、“商城折扣”等功能,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几乎毫无用处。而主页面直接跳转到与音乐不相干的购物页面,次数多了更是惹来网友吐槽一片。

刚工作的小陈在帮妈妈充了几次“网络文学”VIP后发现,这个所谓的小说平台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提示余额不足,而妈妈正看得意犹未尽,“这点钱都能买好几本正版畅销小说了,感觉就是骗钱的。”她愤愤地表示。

还有的网站或APP在低价售卖会员的同时,设置了不易察觉的续订规则,颇有隐蔽性,若不仔细检查,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授权平台自动扣款,默默地“被会员”了好久。

不过,与这些套路相比,网友们更怕的是平台不靠谱。喜欢看球赛的阿明就说,最后悔订阅的就是乐视超级会员,“老板跑路了,包年的钱直接打了水漂。”

这些习惯MARK起来  

改正可以省一大笔钱!

低利用率和不及格的用户体验,让不少网友觉得购买会员是花了冤枉钱。可冤枉钱真的只是因为选购失败吗?也许,它还和你的使用习惯有关。

习惯性懒癌

新妈妈小周在知识付费平台上看中一套跟着世界冠军教练锻炼的入门课,想着花153元钱上完所有课,就能拥有完美臀线。然而支付后,除了第一天认真了解了臀部构造,接下来的6节课程,她就开始拖延,“反正说是永久有效的,不着急”。此后的课前提醒都被她习惯性划掉,课呢,快一年了还没捡起来。

所有需要一点自律和自觉的付费会员,最怕的就是懒癌发作。下次想要变美,不如先想想自己能坚持多久,而不是能支付多少钱满足“想要美”的欲望。

冲动型消费

为了追一部剧就充会员,这种例子你手里一抓一大把。尤其是现在不少热剧分散在不同平台独播,这边厢追了《延禧攻略》,那边厢《如懿传》又来势汹汹。本想只充一个月,可如今哪还有一个月就能更完的剧?于是就不停地追、不停地充。而事后算算,看完充值时就想追的剧,其他会员权益几乎全没用上,按使用频次算,这钱也是花得相当“冤”。

相似的冲动还有游戏类会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旦开始玩,哪有中途退出的道理。于是你拼命练级,却发现无论如何都和“人民币玩家”有着质的差距。你一怒之下,去充了个超级vip会员,换上最新的装备最高级的皮肤,更重要的是,身为会员的你终于可以体验不必自食其力的快感了。而到此时,继续打游戏的劲头竟没有刚开始那么高涨了。

未雨绸缪“玻璃心”

有些服务,当下并没有什么直接用处,但它所承诺的好处,似乎未来难以抗拒。

“万一以后要找冷门歌曲,免费的下不了怎么办?”“我担心会错过啊!”是这种“玻璃心”患者的内心独白。设计师橙橙就反映,为了在朋友圈凸显个人“品位”,她购买了各种P图、视频App的会员,每次续费的时候也有犹豫,因为真正用到付费的情况其实不多,但心中总觉得“免费没好货”,“说不定哪天要找个合适的滤镜用得上呢?”

害怕与潮流脱节,担心“需要用时方恨少”,这些焦虑说不定还能让你选择一买就买到2020年。这种心态的充值,说白了只为图一个安心。


不会精打细算

不会精打细算的毛病,同样是浪费之源。明明可以在买其他产品时送会员,明明特定时间价格有优惠,你却总是“巧妙”地统统避开?缺少敏锐的省钱嗅觉,又不愿仔细比较,大手一挥,同样的会员就是买得比别人贵,怪谁?

会员到底买不买?

买前先这样问问自己

不买,好像错过了一个亿;买了,又觉得心很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分析了广大网友的购买经历,总结出几个考虑因素,以便还在观望的你点击“确认付费”前参考。

首先是个人需求与会员福利的吻合度。若开通后的所有权够益能满足自己大部分需求,就出手吧。这就要求你对自己的需求有比较清晰的定位。降低盲目购买的概率,也算是给你省了一笔“跟风”钱。

其次是使用频率与会员有效期是否相适。如果是高频、长期使用的需求,不妨买个会员。那种买了也不会用几次、甚至裹挟着其他无用功能的会员,实际效果跟会员费并不对等,购买前需要擦亮眼睛,仔细掂量每个功能背后的实用价值,如果可买可不买,告诫自己还是省省吧。

再次是消费能力和会员价格的匹配度。一旦费用超过预算,不如看看有没有其他优惠活动可以赠送该会员,又或者等到双十一、节庆时有没有打折活动。有的会员并不是非买不可,有些付费内容会随着时间慢慢开放给普通用户。假如手头拮据又不追求抢先的快感,不妨等一等。

【编辑:刘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