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街:汉阳首个“亿元街” 加速“老城新生”

开栏的话

从跨越天堑到筑城铸魂,“红桥精神”托举汉阳强起来!8月14日,长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聚焦以汉阳区为代表的武汉数代人积淀出的拼搏奋斗、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奉献为民的精神内核,将之称为“红桥精神”,引发强烈反响。

从建桥、筑城到铸魂,“红桥精神”贯穿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汉阳人将一片荒芜之地建设成宜居宜业的乐土,未来也必将汇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汉阳高质量发展。

即日起,汉阳区推出《“红桥精神”托举汉阳强起来》专栏,聚焦汉阳区各街道、社区、职能部门自觉践行“红桥精神”的故事,挖掘典型人物,讲述奋斗经历,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吹响新时代奋斗号角。

汉阳区建桥街辖区,历史和现代在此交融

古有晴川阁、汉阳树、归元寺、汉阳铁厂,今有武汉长江大桥、中铁大桥局、汉商集团、钟家村……一个个武汉市民耳熟能详的名字,讲述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些在悠长岁月中沉淀的时代符号,都集中在汉阳区占地2.87平方公里的建桥街。

汉阳建桥街,历史上曾是古汉阳城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得名,在新中国的奋斗中勃兴,改革开放后,成为汉阳首个辖区经济总产值过亿元的街道,今年,全街财政收入正在向15亿的目标迈进。

这片土地,聆听过归元禅寺的暮鼓晨钟,淬炼过汉阳铁厂的炫目钢花,见证过建桥大军的艰苦奋斗,也在改革开放的繁荣中长期引领汉阳发展。托举汉阳强起来的“红桥精神”,也在建桥街发源、扎根、发扬光大。

如今,这个汉阳区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正面临大规模的拆迁、重建,肩负着区域转型发展的重任,站到了“老城新生”的历史节点……拼搏奋斗、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奉献为民的“红桥精神”,将持续激励建桥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建桥、筑城塑造“红桥精神”

建桥街位于汉阳区东北部,东临长江,与武昌相望;西衔五里街,以杨泗港铁路专用线为界;南靠拦江路,与鹦鹉街相邻;北仰龟山、接月湖,与晴川街以京广铁路为界。从地图上看,建桥街是一片长方形地片,2.87平方公里上,14个社区共有常住人口近10万人。

大桥、青石、南城、西大、显正、钟家村、古楼、归元、琴台……看看建桥街所辖的14个社区名称就可发现,这里历史悠久,延续了古汉阳城的根脉。

“这一片自古就是汉阳的城市发展中心地带,现在的街道名,正是和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有关。”建桥街区域发展办负责人袁杰介绍,2016年7月,建桥街办事处由原建桥街和原翠微街合并而成,合并后的新街道统称建桥街,“建桥给这片区域留下的烙印非常深刻”。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大桥局在龟山南麓建起大片职工住宅区“建桥新村”,钟家村以西又陆续兴建一批工厂,职工、居民人数不断增多,建桥街遂得名。多年发展,建桥街所辖片区也成为汉阳地理位置优越之地,钟家村一度成为汉阳的代名词,商贸、学校、医院等城市配套齐全,是武汉市民心目中汉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为了国家和人民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留下了一座中国建造的丰碑。当年在中国建造过程锤炼的精神品质,随着建桥人,在汉阳沉淀、继承。”71岁的中铁大桥局退休干部孙奇忠介绍,他的父亲孙春初年近百岁,当年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全家3代有16人都干着建桥事业,都住在汉阳,“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多年的家风传承”。

这样的建桥家庭,在汉阳为数不少。中铁大桥局武汉桥梁传媒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桥梁史专家余启新说,建桥人普遍具备踏实苦干、登高望远、大气豪迈的精神特质,这些都有机地融入到汉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组成了汉阳人特有的精气神,“将其总结、提炼为‘红桥精神’,指引未来发展,正当其时”。


拼搏奋斗、开拓创新打造汉阳首个“亿元街”

建桥街,聚集了大量曾为汉阳区、武汉市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企业,如中铁大桥局集团、汉商集团、中铁大桥局勘测设计院等,他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扎根汉阳发展,通过自身努力,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企业,也带动了片区欣欣向荣。

中铁大桥局被誉为建桥“国家队”,以桥梁建设为主业,集桥梁科学研究、勘测设计、建筑施工、机械制造于一体,从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开始,至今已在国内建设了2000多座大桥,没有一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事故,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诸多嘉奖。

中国建桥人还从武汉“走出国门”,上世纪90年代初,中铁大桥局在缅甸建成丁茵公铁两用大桥,40年间在海外参与各类援外建设工程项目达12个。进入新世纪,中铁大桥局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始真正参与国际化市场竞标,在孟加拉国承建的“梦想之桥”帕德玛大桥是迄今中国企业中标金额最大的单体桥梁工程。

汉阳的大型商业企业,也多集聚于建桥街。为服务建桥群众,汉商集团的前身“汉阳门市部”从西大街搬迁至钟家村,形成了汉阳最繁华的商圈。汉商集团前总经理麻建雄说,汉商在武汉区属商场中曾排名“老幺”,如今已发展成为多元化大型上市公司,靠的就是在竞争中不断创新。

汉阳人常去的尚福宴,1998年刚开业时,只不过是重庆万州人向珍福经营的小小夫妻店,20年过去,已经成为知名餐饮企业。向珍福说,多年经营中他体会到,汉阳人的个性普遍踏实,在这里做餐饮生意,只要专心专注、真心服务于客人,提供让人放心、卫生、美味的食品,就能得到认可和支持,“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越努力,越幸运”。

改革开放后,建桥街加快了发展步伐,1998年辖区经济总产值过亿元,成为汉阳区第一条“亿元街”,2004年起,每年税收均过亿元,去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4.13亿,今年将朝突破15亿的目标努力。


以工匠之心、为民之情推动“老城新生”

“提升建设历史之城,汉阳归元片区将实施生态复修、老城复兴、文脉复归工程。”这是写入2018年武汉市政府两会报告的目标。对于汉阳建桥街来说,近5年来,经过规划、征收等各项前期工作,大归元片区的旧城改造已经走到了关键的时间节点。

据介绍,5年前,在武汉市规划局和汉阳区委、区政府推动下,引入台湾大原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和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共同研究完成占地约2.6平方公里的大归元片区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工作。

整个规划理念分为“一核”“五轴”“三片区”,即:以归元寺为项目发展核心,彰显归元佛教文化理念;以翠微路、西大街历史轴线为主要城市发展轴,鹦鹉大道城市发展轴,城巷发展轴及绿色生态发展轴五个轴线,分别展现城市印象风貌,作为归元片区城市发展架构。

2014年3月28日,大归元项目启动。围绕“征收一处、稳定一片、造福一方”的总要求,建桥街紧咬征收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翠微片的征收工作,建桥片已完成入户调查,即将启动征收拆迁工作。

去年2月,武汉市汉阳区与远洋地产围绕汉阳归元文化片区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将开发祈福大道城市商业片区、城市工坊片区、滨江双塔城市文化中心等多个重要功能片区,其中一期翠微片区远洋东方境-世界观项目已于今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修建商业区、酒店、写字楼等功能建筑,总规模240万方以上,投资总额约500亿,建成后将成为汉阳以及武汉中心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文化旅游项目,助力打造武汉长江中轴带的景观、经济发展。

“建桥街历史上曾是古汉阳府衙、县衙所在地,街域内平房院落与高楼小区交错,兼具老城区和现代街市气息”,在归元寺管理处工作了39年的杨业汛说,建桥街居民积极配合征收工作,就是希望这里将打造成为一个有主题、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综合体,“传统和现代在此交融,在未来十年、数十年都能引领汉阳发展”。

正在“老城新生”的建桥街,也遇到了很多转型发展的共性问题:辖区动拆规模大、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困难群众多,管理难度大。“接下来的任务依然艰巨,但是全体建桥街机关干部必将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扎实的作风,打好这一仗。”建桥街党工委书记施韦先说,正如“红桥精神”所要求的,大家要以工匠之心、为民之情,全力投入攻坚工作,让有着优良传统的建桥街,带给企业发展更优的营商环境,带给居民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我心目中的“红桥精神”

“红桥精神”的红色基因:

改变旧面貌 为民谋福利

建桥街党工委书记施韦先看望社区群众

“建桥街多年发展,‘红’是底色。”建桥街党工委书记施韦先认为,从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开始,桥梁建设带动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多年来,建桥街的发展,同样走过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程,“红桥精神”的红色底色在建桥街体现得格外明显。

建桥街有14个社区,困难群众人数占全区1/3,近年来,动迁规模也非常大,两年内完成了8800多户居民的平稳拆迁。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施韦先说,改变旧面貌、为民谋福利的初心,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建桥街创新方式进行社会治理:引入心理专家会诊,通过心理疏导等模式,对百姓合理诉求全方位督办、予以解决,化解了大量矛盾;引入律师专班工作模式,用法律手段解决土地征收中的群体问题和长期上访的群体性问题;创造性提出“1414议事”模式,即每个月的14日都要进行群众性民情议事,充分听取、收集群众的意见、想法,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除了抓好社区党建外,建桥街根据辖区内多金融、服务业的小微企业,将社区党建与楼宇党建相结合,利用“双认领”方式,打造“商圈+企业+社区”的党建新模式,企业与社区拉近了距离,结成了共生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汉阳区建桥街党工委书记

施韦先:

作为建桥街人,我们是“红桥精神”的传承者、守护者、实践者,就是以“红”为引领,继续发扬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带领建桥街的建设者们,为人民谋发展、谋幸福。


“红桥精神”就是创新奋斗

老党员自建物业公司服务居民

祝美珍牵头,居民自建物业公司服务居民

昔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是在一穷二白条件下创造的,敢打敢拼、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植入汉阳发展基因。在汉阳区建桥街琴台社区,就有一群为了服务群众,敢于“吃螃蟹”的人。

66岁的祝美珍是一名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武汉琴浩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法人。1997年,祝美珍进入琴台社区工作,后调到其他社区,退休后又回到琴台社区。

2017年11月,她和小区另外两名居民股东一起,注册成立了这家物业公司,这也是武汉市首家由业主自己成立的物业公司。

琴台社区是个老社区,现有3000余户。社区曾一度引入了物业公司,但难以为继,随后在2009年成立了琴台社区便民服务社,祝美珍也在服务社为居民服务。

近年来,小区停车费成为服务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按照新法规,服务社因为没有营业执照,不具备经营资质。在社区的指导下,祝美珍等3名居民就注册成立了武汉琴浩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原来的便民服务社则被注销。

目前,该物业公司由3名居民进行管理,工作人员有10多人,一部分是小区业主,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由居民出资。

社区书记伍平化介绍说,该物业公司目前还处于社区指导、扶持阶段,社区也是希望公司能早日走上市场化轨道,实现自我造血,“琴台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老旧社区物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如今,琴浩家物业作为社区“红色物业”,在党建引领下,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武汉琴浩家物业管理

有限公司法人祝美珍:

“红桥精神”激励我们奋斗、创新,激励我们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激励我们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居民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


“红桥精神”强调用心服务、以情感人

社区书记掏粪10小时感动群众

张红在认真听取选民反映问题

55岁的张红是建桥街显正社区书记兼主任,从事社区工作18年来,她历任莲花湖社区书记兼主任、显正社区书记兼主任,勤勤恳恳为居民服务,乐于奉献,竭诚为群众排忧解难。她在春节期间奋战10小时,疏通6个粪池的故事至今仍在社区群众中流传。

2000年,从区粮食系统下岗的张红通过招考,担任莲花湖社区书记兼主任。上任之初,社区居民对年轻的社区书记心存疑虑,但她上任后办的第一件实事就赢得了居民们的赞誉。

由于历史原因,辖区望江花园有两栋还建楼6年没有疏捞下水道,粪便时常四处漫溢,影响近500户居民出行,居民们多次反映都没能解决。

2001年春节期间,张红和社区成员商量后决定自己动手疏通。她带头手持竹篾第一个下到粪池,一点点疏通,遇到堵塞清理不动的地方,她们借来消防水管站在下水道里冲洗,没有半点嫌脏嫌臭。

在张红的带动下,大家奋战10小时,终于疏通了全部6个粪池,当周围的群众看到张红满身溅满污物,双手被粪水冻得通红,大家被深深感动,说“你靓丽的身影是我们小区今年冬天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在下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时,张红是建桥街唯一一位获得全票当选的社区书记兼主任,她用心、用情赢得了居民群众的信任。

建桥街显正社区书记

张红:

我心目中的“红桥精神”是,勤学善思,敢为人先谓之创新;坚定理想,服务居民谓之奋斗;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为民谓之奉献。

策划:汉阳区委宣传部

撰文:史强 肖娟 陈雨 邬莎 王雪娇 叶艺欣

【编辑  高阳】

(作者:史强 肖娟 陈雨 邬莎 王雪娇 叶艺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