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革命前辈红色基因 “红色大家庭”携手建起抗战博物馆

长江日报5月29日讯 27日上午10时,蔡甸区侏儒山街阳湾村侏儒山战役博物馆内,头发花白的傅建桥身穿一件浅蓝色短袖,挺直着腰板,以历史文物、图片、史料为载体,为前来参观的58名中共蔡甸区纪委的机关党员详细介绍了“三打侏儒山”的抗战传奇。傅建桥声音洪亮且铿锵有力激情饱满,参观者凝神看、仔细听,认真感受博物馆里的红色印记。

5月27日,傅建桥在侏儒山战役博物馆与家人一起缅怀革命先烈,在父亲傅玉和资料展台前,傅建桥忆起父亲当年对子女的教育与生活细节。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中午12时,在送走了几拨参观人群后,傅建桥和72岁的姐姐傅汉娥领着兄弟妹姐们又聚集在父亲傅玉和的照片前,重温父辈的革命精神。“我们要沿着父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永远铭记父亲讲述的“一口水”故事

“这照片上的婴儿就是我,父亲的革命精神伴随我和弟弟妹妹们长大。”傅汉娥指着博物馆展墙上的一张合影,脸上露出对父亲的尊敬和崇拜。1949年,傅玉和和战友及家人一起拍摄合影,当时仅几个月大的傅汉娥被父亲抱在怀里。

傅玉和是汉阳县侏儒山阳湾村傅湾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曾担任新四军第5师第15旅侦察参谋,在打响侏儒山战役的前期情报工作中,傅玉和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傅玉和的影响下,60余口人的阳湾村傅湾,全塆青壮年投入抗战和解放新中国的洪流,共牺牲5人,伤残4人,失踪1人,全湾房屋遭严重拆毁。

5月27日,傅建桥在侏儒山战役博物馆为参观者讲解抗日英烈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历经战争洗礼,傅玉和对孩子们从小就严格要求,经常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传统教育。

“‘一口水’的故事我们永远铭记着。”排行老五的傅建桥告诉记者,父亲在世时,每当带他经过一名为山沟的地方,都会讲起烈士李月庭的故事。1944年,傅玉和所在部队驻地遭日伪军的突袭,年仅20出头的李月庭不幸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战友,他恳求傅玉和“补一枪”,但傅玉和坚持带他撤离。撤至山沟地区,李月庭提出,最后再喝一口家乡水。

“李月庭最终还是壮烈牺牲。父亲反复讲这个故事,是提醒我们要记得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傅建桥说道。

5月27日,傅建桥在侏儒山战役博物馆为参观者讲解抗日英烈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傅家还长期坚持着一项不成文的“习俗”。1962年傅玉和退休后搬回傅湾旧居,每年大年初一,他都要带着家人步行3里路,挨家挨户看望烈士家属,为他们送去京果和糖,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他们跟着父亲走上革命的道路,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拜年的路上,傅玉和会给孩子们讲述每位烈士背后的故事。

1974年,傅玉和临终前将8位子女叫到床边,说出了自己的遗愿——将所有积蓄补交党费。傅汉娥说,直到哥哥交完党费回来,父亲才放心的离开。

“众筹”建起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

在傅玉和的影响下,如今在这个已有70多人的大家庭里,无论大家工作在何地,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自觉践行“永远跟党走”的家训。

傅建桥从小接受红色家族文化熏陶和洗礼,他一直希望让更多人熟悉了解父亲当年的经历和其所在的新四军新五师历史。

2010年,傅建桥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傅汉娥和几个弟弟妹妹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家乡的几位叔叔无偿提供自家土地的使用权,傅建桥拿出毕生的积蓄,卖掉了在汉口中心区域的住宅。积数年之功,侏儒山战役博物馆终于在2013年建设完成。

5月27日,侏儒山战役博物馆收藏品,新四军缴获的日军医疗器械箱。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5月27日,侏儒山战役博物馆展示的收藏品,日军手雷。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建馆以来,傅建桥及兄弟姐妹积极投身于红色文物的保护中。他们联系新四军后代收集侏儒山抗战的相关史料、书籍以及许多珍贵战时物品;出资保护当地5棵近百年榆朗、朴树、黄连木古树等,其中有当年李先念、张执一系马之树。傅建桥还号召村民沿着傅家山栽种了数百株香樟树,将傅家山进行全面绿化。

5月27日,侏儒山战役博物馆展示的收藏品,将军岭战场遗物子弹壳。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5月27日,侏儒山战役博物馆展示的收藏品是美国飞虎队P40战斗机残骸。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在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傅汉娥的弟弟妹妹们,他们退休后都自发回到博物馆当起了接待员、讲解员、炊事员,用各自的方式来传播红色精神。

“我只要有时间,就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来博物馆帮忙。”家住汉阳区琴断口街七里晴川社区的傅汉娥告诉记者,除馆休日外,兄弟姐妹们每天坚持早上5点从武汉各地前往博物馆“上班”。他们从不计工资与报酬,更在馆区改造缺资时主动解囊捐资。她本人还经常带领社区街坊来博物馆参观,举办活动。

据悉,侏儒山战役博物馆8年来始终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参观人员5万余人次,为参观人员提供近千场义务讲解。

要让革命前辈们的红色精神生生不息

傅建桥的女儿傅卓现在北京工作,她从2000年在武汉大学求学开始,就帮助父亲编辑相关文档。2004年傅卓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深造,在北京读书期间,她代表父亲看望拜访新四军老战士,帮助父亲收集相关的资料。2010年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后,傅卓把挣的钱全部拿出来支持博物馆的建设。

“在建馆初期,利用年休假,回武汉帮助设计制作博物馆展板。现在每年都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配合填报各种报表、编辑宣传资料、编制年度报告等。”在傅卓看来,建立博物馆,宣传红色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必须支持。

“父亲不管有多大困难,他都坚持不懈,努力把博物馆建好办好,事事亲力亲为。母亲也是无条件全力支持。”傅卓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新四军后代,她有责任继承老前辈们的铁军精神,并将红色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5月27日,傅建桥在侏儒山战役博物馆与家人一起缅怀革命先烈,在父亲傅玉和资料展台前,傅建桥忆起父亲当年对子女的教育与生活细节。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除了傅卓,傅家第三代和村里的年轻人都积极投身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活动,通过发挥博物馆的展览功能和宣传优势,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力量。

如今,侏儒山街阳湾村被中央组织部、湖北省委组织部列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是全国首批、湖北省23个试点村之一,也是武汉市唯一的试点村。

为了配合红色美丽村庄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傅建桥拆掉老宅的庭院,使之作为公共服务的场地,并积极投入到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当中。傅建桥表示,将继续弘扬红色家风家训,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红色侏儒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月27日,青山区光明社区百名党员参观侏儒山战役博物馆。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一场讲解近一个小时,两鬓斑白的傅建桥有时候也会力不从心,等讲完了要坐着歇半天。令傅建桥欣慰的是,6岁的外孙女对博物馆很感兴趣,只要放假就嚷着要从北京回武汉,听爷爷讲故事。“我们家的红色事业后继有人。”傅建桥笑着说。

傅卓表示,计划等女儿上小学后,培养她当个小小讲解员,假期能回馆去讲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张衡 通讯员李娜)

【编辑:胡之皓】

(作者:史强 张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