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8日讯(记者杨娟娟)日前,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眼科诊室,40岁的白内障患者李先生在植入三焦点人工晶体后,复查远、中、近视力都能够达到0.8左右,取得非常满意的视觉效果。
根据湖北省医疗保障局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执行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的通知”,包括德国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散光矫正型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在内,多款功能性人工晶体价格降幅超过40%,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降幅达到40%,功能性晶状体需求量明显增加
“目前,通过手术更换人工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一级主任医师肖璇介绍,过去出于价格因素的考虑,多数中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的普通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此次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纳入国采后,可以看到选择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加。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肖璇为患者做检查。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有何不同?肖璇介绍,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只有一个焦点,这就好比照相机的定焦镜头,患者必须在看远清晰或看近清晰中做出取舍,其他用眼场景下仍需佩戴眼镜。三焦点人工晶状体通过衍射环的设计,将光线按不同比例分配在三个不同的视力焦点上,以实现远、中、近多个视程。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同时矫正近视、远视、散光、老视等视力问题。
肖璇说,我们之所以既能看清远处天空中的飞鸟,又能看清电视机上播放的节目,还能看清手机屏幕上的内容,正是因为我们眼睛的晶状体具备调焦功能。在衰老、遗传、外伤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晶状体会逐渐变得浑浊,引起视力下降,就是发生了白内障。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优势使得患者在术后能够显著改善视力,大大减少对眼镜的依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0岁早发白内障,一个晶体解决律师困扰
40岁的李先生是一名股权律师,双眼高度近视,曾因视网膜脱离做过修复手术。最近半年,他发觉左眼视物不清,右眼看东西也有模糊感。“十一”假期,他赶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双眼均有不同程度白内障。
在沟通的过程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眼耳鼻喉科主任杜磊了解到,李先生平时开车上下班,工作离不开手机、电脑,对远、中、近全程视力都有比较高的需求。正值当打之年,视力问题给李先生造成极大困扰。
杜磊教授团队为李先生进行了详尽的术前生物测量以及眼底情况检查,基于患者的眼部条件以及用眼需求,向他介绍了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的特点。经过综合考虑,李先生最终选择了全视觉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这款晶状体在远、中、近都能提供优异的视觉质量,从而满足李先生各种场景下的用眼需求。
杜磊教授介绍,得益于国家集采政策,功能型人工晶状体不再“遥不可及”,李先生治疗的经济负担大幅减轻。10月初,他先后接受了左眼和右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全视觉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整个手术用时不到20分钟。术后第一天复查,李先生远、中、近视力均达到0.8左右。与此同时,他的高度近视也同步被矫正,彻底摆脱了眼镜的束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生活品质。
更换晶状体难度加倍,“第一次选择”需慎重
白内障“长熟”了才能做?人工晶状体可以更换吗?针对患者关心的问题,杜磊教授详细解读。
杜磊教授介绍,过去受限于医疗技术条件,白内障等“长熟”再手术是无奈之举,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观念早已过时。如今,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视力损害程度、用眼需求以及晶状体混浊的具体情况等综合判断。如果患者视力下降已经明显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即使晶状体混浊未完全成熟,也已经具备了手术指征,可以考虑尽早手术。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眼耳鼻喉科主任杜磊。
“早期植入了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更换吗?”杜磊坦言,可以换,但不建议。因为在取出先前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与囊袋进行分离,这一操作很容易损伤囊袋,影响后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使用效果。因此,患者的第一次选择非常重要,建议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一步到位”。
截至2023年底,湖北省常住人口583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1378万人,占比达到23.6%。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白内障手术需求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大家对视觉质量的预期也发生了变化。杜磊介绍,过去老年人更多是解决“看不见”的问题,大家认为自己看得见,能够生活自理就可以了。如今,新一代老年人会使用手机、平板、电脑,不少人还有摄影、徒步、骑行、旅游的爱好,全程优异的视觉质量已成为众多老年人的“新刚需”。随着人工晶状体国采政策的深入落地,以三焦点为代表的功能性人工晶体价格下降至少超40%,进一步推动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普及,真正实现了全程视力可望可及,助力老年人乐享美好生活。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