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中华奇石馆一楼展厅,有一桌“满汉全席”。如果不是事先得知,真不敢相信这一道道“佳肴”居然是大漠风沙“吹”出来的。
武汉中华奇石馆专家王祥波介绍,“满汉全席”共有“菜品“180道,其中展出108道。这些“佳肴”的原材料,名为风砺石。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大漠戈壁的风沙“吹”成的。
风砺石,又称风凌石、大漠石,产于新疆、内蒙古以及甘肃省西部的大漠戈壁,千万年来被大漠戈壁风沙吹蚀、磨砺而形成各种造型。其特点是光泽圆润、色彩绚丽、质地好、形态稳定。
戈壁常年降雨量不足,昼夜温差大,使岩石经常处在剧烈的热胀冷缩作用之中,从而加大了解离的速度。
吹不完的沙漠干旱风,夹杂着细沙,年复一年地对岩石吹打、磨砺,大自然的全方位“抛光“,使岩石表面光泽如镜。不同的岩石由于质地、重量和所受风力不同,被加工雕琢成不同形状外貌,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说,风砺石越是体积小的,其光泽度和形状就越好;岩石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结构越复杂,其外貌形态也就越发显得多姿多彩,观赏价值也越高。
风砺石的色彩,一是来自岩石本身,如玛瑙、红碧玉、绿碧玉以及黄碧玉等;二是来自后期的附着色。所谓附着色,多是氧化铁附着在风砺石表面,形成由深至浅的红色系列。
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支配下,凡硬度低于6者,多经不住恶劣的自然条件的侵蚀而逐渐消失,所余下的岩石多是高硬度的高硅质岩石的组合。
在长期的风蚀过程中,一般体积不大的风砺石,因在不断滚动中受到吹蚀,其各个侧面所受的吹蚀程度大体近似,所以就其基本外形来说,虽然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渐缩小,但在形态上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较大型的风砺石,因为是处在稳定状态下,单面迎风,不会移动,所以迎风的一面会因较多的剥蚀而逐渐变薄,但其背风的一面,却能够依然如故,基本保持原来的形态。
风砺石按岩石类型分,包括玛瑙和玛瑙质类、玛瑙夹碧玉类、碧玉类、硅质岩石类、半硅质类、硅化木类等。
(编辑:蔡燕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