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7日讯(记者覃柳玮)17日,第二届地外建造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天问三号”任务首席科学家侯增谦透露,“天问三号”探测器计划2028年发射,将采集约800克火星样品,于2031年返回地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问三号”任务首席科学家侯增谦。 记者史伟 摄
主论坛环节,侯增谦以《地外生命探寻与行星宜居性研究总体发展设想》为题作报告。他表示,生命起源是国际科学重大研究前沿,这一问题有望通过行星探测获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我国高度关注地外生命探寻。《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是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当前,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已经发射了“天问一号”探测器,“天问一号”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发射实现了绕、落、巡。
侯增谦介绍,“天问二号”计划于2025年发射,将开展小行星探测任务,研究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天问三号”以火星宜居环境演化研究为主线,以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天问四号”将实施木星及其卫星的环绕探测等。
作为“天问三号”任务首席科学家,侯增谦说:“‘天问三号’探测器计划2028年发射,将采集约800克火星样品,于2031年返回地球。我们不仅要获取钻孔样品,还希望用小飞机在着陆区以外三五公里处取样,研究火星地质问题。”
【编辑:王戎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