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需要承担更多试错成本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5月28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人造太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人造太阳”是一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被形象地称为“磁笼子”,将氘的电子加热到1亿度以上的温度,模拟太阳内部环境,实现原子核融合的热核聚变,输出强大电流,但并不生成任何有害物质,被称为人类社会能够得到的“终极能源”。“人造太阳”装置寄托着全世界对下一代能源的希望。

当然,“人造太阳”要达到商业化目标,要求1.2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运行时长达到1000秒。此前的2018年,合肥装置突破1亿度持续放电20秒,韩国目前的水平也大致如此,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成绩。现在合肥装置将1亿度持续放电时长延长到原来的5倍。虽然离1000秒时长的目标仍然比较遥远,据说还要几十年,但我们毕竟向目标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且这一步是代表全人类向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引领人类走在热核聚变最前沿,完全可以说是中国的一种担当。

热核聚变装置本质是模拟太阳热核聚变,释放巨大能量并为人类所用。太阳热核聚变温度其实只有1500万度,但太阳内部压力相当2500亿个大气压。现在全世界已经建成各种类型的热核聚变装置,都在致力于模拟太阳内部环境,由于太阳质量形成的向内引力极难模拟,人们就在温度上做文章,将电子温度加热到越高,越符合热核聚变的条件。

但到底如何能使受控热核聚变商业上可行,全世界也是在不断探索中,能否最终找到一条可行技术路线,目前也只能说,人们对此抱有很大希望。探索热核聚变,人类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将近70年过去,人类固然是向前迈进了若干步,但离目标还是比较远。中国走到最前沿,体现的是我们的科研创新实力,但也可以看作是承担更多可能试错的成本。

建设一座“人造太阳”装置耗资是巨大的,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于1985年提出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以1998年币值计算就耗资50亿美元。花了钱,还不一定真取得有价值成果。

回顾人类科技探索史,犯方向性错误甚至不了了之、半途而废的情况有不少。比如研制超声速武器,美国起步最早,但由于美国提出的目标过高,反而导致它在超声速武器研制上落在中俄之后;美国研究电磁炮,由于巨大,导致最后不了了之,而中国研发的电磁炮已经上舰试验,结果美国又很快重拾电磁炮研发。

在电磁炮研发中,中国证明电磁炮是可行的、有军事实用价值的,美国算一个受益者。在“人造太阳”创新探索上,中国将1.2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运行时长推进到100秒,无疑是让全世界看到了“终极能源”为人类所用的新希望。

有进展,但离成功还有几十年,这需要人类在“人造太阳”探索上的坚持,不能放弃。中国在最前沿,承担人类探索“终极能源”的可能试错成本,也给人类带来希望,坚定人类向前的信心,这就是中国对人类的新担当。

【编辑:张玲】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