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专家武汉论剑,“柔性手机”首次亮相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10日讯(记者陈卫东 通讯员冯芬)一款手机,不用时可以卷起来,使用时加下热就能自动展开并变硬,不久的将来,消费者将有望用上这样一款使用4D打印技术制造的柔性手机。9月7日,“三维世界的绽放”——2018增材制造全球创新大赛华中赛区武汉论坛在武汉创意天地举行,来自全国的多位知名专家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在3D打印行业领先的科研及应用成果,展示了我国在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刷新了与会者对未来制造的想象空间。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冷劲松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的4D打印技术的10年研究成果。

形状记忆聚合物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当把这种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材料从硬能变软,变软之后加外力就能把它弯成不同的形状,如果再加热,超过这个温度,材料就恢复到初始状态。使用这种智能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的产品就是4D产品,能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来变形——4D打印在3D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

目前,这一技术已开始应用于航天、汽车、柔性手机、医疗器械等制造领域,如将这种材料作为柔性手机的基板,使用者需要手机展开的时候,加下热,它自己展开并变硬,像现有的手机一样方便使用。

“MR技术对于3D打印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帮助医生放大、缩小模型,并清晰洞悉血管、神经等细微组织;这种可以直接“透视”患者体内的器官、组织情况,是以往任何一种影像技术都做不到的,可以说是医学数据呈现方式的一场颠覆式革命。”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叶哲伟,分享了混合现实技术和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叶哲伟团队于2017年6月26日完成了全球首例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的髋部骨折手术,于2今年1月8日完成全球首次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三地远程会诊,正在因为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创新突破,他们成为微软全球合作伙伴之一。

不同于X光的二维检测,混合现实技术运用三维立体分型,通过云计算功能实现“透视”的效果。

“医生做手术就像人行走在森林里一样,也会“迷路”,有了这个技术,医生就知道创口周边哪里有大血管大神经,就可以很好地避开,从而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叶哲伟教授的生动的介绍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论坛上,武汉萨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蒋晓冬、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合伙人邓泽茂、极致盛放Xubrance三维设计合伙人鲁彬、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3D打印数字维创中心CEO姚京,分别做了“工业级3D打印在汽车行业中应用”、“3D打印携手创意实现全新的产品设计”、“3D打印设计赋能——数字化雕塑主义”、“以创新,驱动3D打印产业发展之路”主题演讲,精彩的演讲和案例让与会者耳目一新,纷纷“点赞”。


【编辑 陈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