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10日讯(记者高萌)这是一个被称作“用钢结构绣花”的项目。作为中国企业承建的首个外国南极科考站,因大火焚毁的巴西费拉兹司令南极科考站即将“重生”。9月下旬,建站所需材料和设备将从上海港装船,运往南极组装。
巴西费拉兹站外景效果图
近日,承接项目的中国企业——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其费拉兹站建设项目组经理曹虹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她表示,新的科考站预计将于明年3月落成。“对于南极来说,这么短时间,5000平方米的科考站,也只有中国能建起来了!”
难度1:国际竞标
南级建站经验超丰富
中国首帮外国建科考站
曹虹介绍,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承担国外南极科考站建设任务,也是全球首例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下和平开发建设南极的项目。
1982年,巴西开启“南极计划”,旨在研究南极气候变化对南美大陆的影响。但该计划因科考站被毁受阻。2012年,一次发电机组故障引发的火灾,建于1984年的原费拉兹站付之一炬。
曹虹透露,2015年5月,巴西海军就重建南极站项目进行国际招标,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击败多个国际竞标方,以9960万美元的报价,成功中标费拉兹站重建工程。
“这是中巴这两个金砖国家的合作亮点。”曹虹说,巴西费拉兹南极科考站项目是在中国巴西两国政府高层的见证下确立的合作项目。
南极施工条件特殊、气候恶劣、环保要求极高,需要处理好设计、施工、运输等各环节。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与昆仑站这些建站经验坚定了巴西寻求合作的信心。
在她看来,巴西之所以选择中国公司重建南极站,既是对中国国家的政治信任,也是对中国企业科技实力的认可。
难度2:时间紧凑
1年上岛工期仅3个月
比盖几十层大楼还难
根据巴方要求,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要在原址上重建一个主体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最多可容纳64人工作的新站。新建设的考察站将设有18个室内实验室、7个环境和大气监测点,以及多个风电塔和停机坪等设施。
由于费拉兹站位于南纬62度,接近西风带,一年中,平均6级以上的大风天达百分之六七十,施工建设难度极大。曹虹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上岛最佳施工期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可利用时间只有3个月。
南极环境恶劣、运输遥远、现场支撑条件薄弱、人力短缺且可建设周期极短。因此,项目要求既要把现场施工量压到最少,又要保证建筑极高的保温与密闭要求。
长期进行南极问题研究的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董跃,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内陆地上盖一座几十层的大楼,难度也不及在南极建一个几千平方米的科考站!”
为确保2018年3月竣工,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将全部钢结构在上海进行了预拼装。曹虹表示,“预制阶段哪怕几毫米误差,也可能造成组装中的大麻烦”。
难度3:技术精湛
技术新加工强速度快
上海拼装南极“搭积木”
为实现现场100%地顺利装配,中国企业必须拿出精密的“钟表级”的建造和施工。曹虹解释,“钟表级”指的项目施工的精细程度。
与其他国家同比,“中国的力量”好在哪?曹虹表示,首先中国有丰富的在南极建站经验;其次,中国在南极建站虽稍晚,但有优势,“我们的站新,我们的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曹虹打了个比方,就好比2017年交付的住宅,在户型、配置等方面比2007年交付的好。
“对于南极来说,这么短时间,5000平方米,也只有中国能建起来了。”曹虹表示,这种规模,其他国家花五六年建起来很正常。
其次,中国的加工制造能力是巴方十分看中的,加工能力强。曹虹说,鉴于设计的高精度,费拉兹站建设已经不是钢结构要求水平,而是机械加工精度要求。
整个项目采用了先进的全装配式施工工艺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我们用最先进的三维建模,连螺丝钉都做成一比一,把所有设计放在云上,与巴方随时同步。”曹虹说,这也是国内首个采用3D信息化设计的项目。
曹虹说,本次发运货物共约460个集装箱,10000m3钢结构及部分大型机械,运到南极现场“搭积木”一样进行组装。
难度4:污染为零
要求一张纸片都不能留
为小鸟孵化停下工期
虹透露,巴西对项目的环保要求特别严。她向记者讲了个小故事,去年上岛施工期间,有一只母鸟飞到工地上孵小鸟,巴西环保部的人当即就不许团队干活了,非要等小鸟孵出来、飞走了,才继续施工。
巴方要求南极施工要零污染,中国企业就把所有部件在中国造好运到南极组装。
曹虹说,上岛后会在项目地周边设人员生活区,所有的生活垃圾都会分类管理,现场做污水处理。“有抽烟习惯的员工,腰上还会专门挂一个小袋子装烟头。当天施工的所有剩余建筑材料,当天就必须清理完,现场一张纸片都不能留”。
中国提供的材料也达到严格的环保要求,比方说,外墙板全部无氟。
对于项目,曹虹总结了三“点”:工作重点在中国(所有事情在中国都做完了,只是拉到岛上再拼一遍);难点在沟通;亮点在南极。
她介绍,项目计划于2017年9月下旬从上海发船,11月初抵达南极乔治王岛,预计2018年3月初竣工验收。
专家点评>>>
中国在海洋新疆域影响力日益扩大
谈及中国与巴西合作建设科考站,长期进行南极问题研究的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董跃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信任,更是考验。”
“这个主要是从经济和技术角度考虑,咱报价低,质量好,性价比高,没别的。”董跃说,中国开展了30多年南极科学考察,无论是科学考察、站务管理、基础保障、建设和物流,在当今世界南极科考大军中“中国是强者,也是佼佼者”,“中国在海洋新疆域上实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他介绍,巴西建站类似一个“交钥匙工程”,他们给一张图纸,我们要把图纸变成实物落地于南极,无论是材料、设备、物流、现场组织,整个链条都由中国来承担。
除了“钟表级”技术能力优势,董跃认为,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克服南极恶劣条件完成重任,这种素质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中国力量。”董跃说,无论是推动商业化共建科考站,还是联合极地科考,金砖国家合作在南极还有诸多潜力可挖。中方建设费拉兹站也是对未来支撑极地科考的新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记者高萌)
工程背后>>>
外国顾问会用中文说“团队协作、永不放弃、我相信你”
巴西军方、费拉兹站设计方和中国施工企业需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无数次地沟通、建议和修改。
曹虹解释,由于项目的建筑设计来自巴西团队,暖风、强弱电等设计来自葡萄牙团队,而巴西和葡萄牙都是葡语地区,语言沟通方便,但对于中国团队就头疼了。为此,团队聘了几个外国人作顾问。曹虹说,他们有巴西人,有葡萄牙人,在长久的相处中,他们很喜欢中国文化,也学会用中文说“团队协作、永不放弃、我相信你”。
已派驻中国一年的巴方顾问马尔塔曾感叹:“对巴西人来说,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太令人吃惊了,施工速度、质量、工厂的规模,这在巴西很难见到!”(记者高萌)
【编辑:翟兰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