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息“韩春雨”也是一种腐败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沉寂多时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事件”,近日因为校方公布对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相关情况的处理结果而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据媒体报道,韩春雨是被按照学术不端的“规格”处分的,但校方声明“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韩春雨是否论文造假、是否学术不端,现在还是不明不白。

事情愈是不说清楚,社会的好奇心愈重。现在又有媒体曝光称,韩春雨不仅自己靠接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写作赚钱,而且组织学生买卖论文,包括指定自己带的研究生花钱购买自己指定作者生产的论文。应当说,这是很严重的指控了,但至今没人回应,事情似乎进入了一个无机构管、无组织理状态。

这件事与其说是揭露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合规性”问题,还不如说,它暴露了我们对科研、学术活动的监督管理问题。科研活动的规模那么大、科研工作者那么多,出几个论文造假者、学术不端者其实不足为奇。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规范能力,作为前提,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到底愿不愿意正视问题、回应社会与学术共同体的期待。

现在中国有很多理由加大对科研、创新活动的投入,而科研投入越大,效率越成为一个政府必须好好管控的环节。只能严格规范的管理,才能减少学术不端,鼓励科学发现与真正的创新,使科研与学术在规范的基础上健康而高效地发展。问题暴露了,相关机构与管理部门不闻不问,这会使正直的科研工作者气沮。

韩春雨事件世界瞩目,应当说对有关机构和部门是一股巨大压力,也是一种考验。但有关单位和部门给人的印象是想不了了之,一种可能是他们对此事不上心。他们看不到规范科研、学术活动的重要性,懒得管事,不想认真,没有担当精神。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关机构、有关部门自陷利益纠葛之中,自己并不比韩春雨干净多少,也就不敢认真。在韩春雨事件中,河北科技大学拿到了科技项目,得到了省里的巨额经费支持,虽然事后收回的收回、搁置的搁置,但毕竟涉及到领导决策。如果不对韩春雨事件作出定性,问责似乎也可以不了了之。这就像银行贷款,如果把借贷企业亏损的问题掩盖起来,银行在账面上就没有损失,一切都显得形势大好。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是用个人利益、单位利益绑架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本质上也是一种腐败在科研领域的表现形式。要惩治论文造假、学术不端,必须先清除学术不端的土壤,拔掉一个个学术不端“不倒翁”背后的保护伞。学术不端的保护伞并不比涉黑保护伞更“无害”,实际上它通过姑息学术不端阻碍中国科技进步,并损及中国经济提档升级。

也就是说,姑息学术不端的影响并不是仅仅限于学术圈子,而是涉及科研投入、涉及效率、涉及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光一个韩春雨就差点让数亿元科研投入打水漂。现在,让我们正视学术不端背后的不担当、不作为,认清其巨大的危害性。有关部门应当把韩春雨事件的处理作为一个个案,好好地给予解剖,给背后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敲响警钟。

【编辑:朱艳琳】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