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的新书《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发布,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余永定评价:“该书涵盖了中美关系的几乎所有重大领域,对处理中美关系提出了全面、系统和自洽的解决方案。鞠建东教授阐明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免对抗、实现合作的‘镜像策略’和其他许多政策主张。”
鞠建东。
鞠建东确实很牛,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爆发的时候,他随即组建了“大国竞争”团队跟踪研究,并在全国、全球率先开设了《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课程,这门课程2023年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5岁,鞠建东成为南京大学数学系最年轻的新生;22岁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27岁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32岁入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经济系,成为华人学者在美国大学国际贸易方向仅有的三位正教授之一;44岁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驻学者,世界银行咨询顾问。2014年,51岁的鞠建东辞去美国终身教职回国。
《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鞠建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回国,鞠建东在书里讲过一个很精彩的故事。
2015年1月,美国,旧金山机场,入关柜台前。
签证官从眼镜后扫了我一眼,“来美国干吗?”
“开会,美国经济学年会。”
“你跟我来。”
我跟着签证官走进旁边一个房间。
“鞠先生,我看了你的记录,过去4年,你每年在美国的时间都不到半年。”
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了:“先生,我在中国工作。”
“我给你两个选择:要么回美国工作,每年在美国生活至少半年;要么交回绿卡,取消你的永久居民身份。”
“先生,”我看着他,“有其他选择吗?”
他僵硬地挤出笑容:“没有,鞠先生。”然后转头看他的电脑屏幕。
“天哪!”他忽然大叫起来,“你拿绿卡22年了!”他对我喊着。“这么多年,你为什么不转美国公民?转成公民,你在哪个国家工作都可以啊!”
我看着他,不知道说什么。
他静了一会儿,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护照递给我:“你这一次可以入关,但回到中国之后,要去美国大使馆上交绿卡。下一次再来美国,你就要办签证了。”
签证官送我走出房间,忽然拍拍我的肩膀:“鞠先生,中国经济超过美国了吗?”
我看着他微笑:“这个有点复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超过美国了。不过,按照名义GDP,还没有。”他耸耸肩:“听不太懂。”
我伸出手,和签证官握手告别:“欢迎来中国玩。”
为什么在书里写上这个故事?鞠建东说:“大国之间的争端并非突然爆发。早在我们看到的大国争端标志性事件之前,那些常年在两国往返生活、工作、交流的人,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冲突的端倪。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些冲突的苗头由来已久,且从未完全消失。”
阅读更多: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符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