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族独享青铜鱼钩到今天大众垂钓休闲,来这个展看中国古代鱼钩演变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2日讯(记者万建辉)“近日有‘钓鱼佬’拿着‘路亚’鱼钩来馆里看古代鱼钩展,看后发出感叹:如今取了洋名字的许多钓钩,我们中国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有了!”

长庭陶瓷博物馆馆长余长庭向记者介绍古代鱼钩。记者万建辉摄

说这话的是武汉长庭陶瓷博物馆馆长余长庭,他的这家非国有博物馆位于江夏经济开发区金港新区办事处余岭村,创建于2013年,得到省市文化部门批准认证。日前,长庭陶瓷博物馆推出《钓韵千秋·中国古代鱼钩展》,展出从先秦青铜鱼钩到古代各类铁质鱼钩200余枚。

1月22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前往长庭陶瓷博物馆观展,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几块如黑色石头一样的火炉残渣,上面粘着几枚黄色铜钓钩,几枚钓钩大小不一,但都比今天普通钓钩大,有的扭曲变形,有的只从炉渣伸出一部分,最神奇的是,和钓钩一起粘在炉渣上的,还有一枚生有绿锈的古代青铜箭头。

炉渣中的铜鱼钩和青铜箭头。记者万建辉摄

余长庭告诉记者,这几块炉渣,是2022年冬天长江水位下落,他在黄冈的裸露出来的长江河床上捡得的,此次展出的钓钩更多来自这些年他从文物市场购得或征集而得。为了确认这些钓钩的文物价值,他将部分钓钩送给专家检测。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明毅教授实验室的鱼钩检测报告,证实了送检代表性鱼钩材质是锡青铜,采用铸造工艺制造。

朝天鱼钩。记者万建辉摄

1月20日该馆中国古代鱼钩展开幕当天,省市文博界多位专家领导参加。记者致电开幕当天参观过鱼钩展的武汉博物馆原馆长王瑞华,他说根据近年出土钓钩形制比对,这批钓钩有一定考古依据,基本是古代的,他本人很有兴趣作进一步的比对工作,将展出钓钩的历史时间再具体化一些。

在展厅,余长庭说他十多岁时跟经常从城里回乡钓鱼的“三爹”一起到长江钓鱼,上世纪80年代他做过水产,卖过渔具,对钓钩熟悉。他向记者介绍了几种特殊类型的古代钓钩,如提钩、丢钩、朝天钩。如提钩,不待鱼吃诱饵,起竿鱼钩上移,钩尖就直接把鱼刺中拖出水面。朝天钩,是古人天才的发明,它的钩身部位有很重的金属,落水着水底后,钩尖朝上,被鱼吃到的几率就大大增加。还有就是,这些古代鱼钩大多有倒刺,许多有两个倒刺,鱼儿只要上了钩,就很难挣脱。而从形状上说,几千年来,鱼钩的基本形态几乎没怎么变。

余长庭还谈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他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早期捕鱼是用石头、木棍等物件砸鱼,在此基础上演化成了鱼矛、鱼卡(直钩)、鱼钩(用石头、贝壳、骨、人骨、牙、竹、青铜、铁等材料制成)。其中,青铜鱼钩的出现是巨大的分水岭。自从青铜器诞生后也同时产生了青铜鱼钩,从此捕鱼的人群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王公贵族把钓鱼当娱乐,普通百姓在相当长时间还在砸鱼、矛鱼,或用青铜以外材料制作的鱼钩钓鱼。青铜鱼钩到铁制鱼钩,中国鱼钩种类样式已是洋洋大观,后来传到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如今从海外进口的鱼钩,其原型就是中国古代鱼钩。

随着铁质鱼钩的普及,垂钓发展到今天,钓鱼已成了普罗大众相当普及的娱乐休闲方式,以至于抖音上的钓鱼大号,如红安籍的“中国钓王”,账号粉丝超两千万人,可见当下人们对钓鱼的热爱,因此传播和推广中国垂钓文化非常必要,而中国古代鱼钩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冷门,需要更多专家学者来拓荒。余长庭希望春节期间更多人以垂钓取代喝酒打麻将,来过个休闲养心年,更多观众走进长庭博物馆,来了解中国古代鱼钩、了解中国垂钓文化。

【编辑:陈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