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永恒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李德威教授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追求光热,身后播撒光热。他将永远活在他所热爱的事业在后来人的赓续与坚守中,活在为家国梦想执着追梦的人们心中。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这写于生命尽头的十个大字,像一束光,照亮了李德威56年的生命旅程。

这是一个科学家探索科学、追寻真理的生命之旅。他说:“我绝不会为了评职称,放弃创建自己理论的梦想。”的确,直至生命尽头,他也没有耀眼的学术称号和地位,他甚至没有太多同行者,然而,被理想光芒照耀的人不会孤独。他的人生如此灿烂,把生命奉献于对科学的执念、对真理的求索。

他的确不孤独,在他逝世的消息公开后,不到半天,网友留言就超过3万条。这些人,也许从不认识他,甚至未必懂得他的理论,然而这些人,是他的知音,与他的生命音符共振,唱和。

英年早逝,令人痛惜。但是,若论生命的丰富与厚度,他56年的人生又如此充满张力。对现有理论,他的勇气排山倒海。他敢于质疑现有地质理论框架,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未知领域,他却又那么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在近30年中,他每年都有3到4个月行进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实地考察,以不断验证理论框架。他展现了一个学者勇敢的质疑精神,也展现了一个科学家可贵的严谨作风。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这样的临终遗言,这样甚至已不能完整书写的十个字,令人动容,感人肺腑。生命的最后时刻,惦念的是事业,是国家,这是一种怎样澎湃的情怀,是一种怎样深沉的爱?

李德威教授走了,但我们才刚刚认识他。我们才知道,他探索地下深埋的热动能,是为国家寻找新的清洁能源,他自筹经费研究地震机理和预测,是被汶川大地震深深刺痛……我们从他有限的人生长度上,看到一个中国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人民情怀,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的人所能铺展的人生广度。我们在他的生命维度上,看到无限挚爱,他所爱的事业,国家和人民。能为挚爱的东西终其一生——李德威教授又何曾不是获得了生命更高的馈赠。

曾经,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号激励了无数为国家民族命运奋斗的人们。今天,中国走在强起来的民族复兴之路上,李德威式的科学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民族之复兴而献身?

寿命有长短,而生命的高度没有止境。李德威教授走了,他的精神力量如此丰沛而旺盛,远胜于我们能够想象。从数万网友的深情留言,从同行与后辈们沉默而坚定的努力,从无数走在李德威式甘于寂寞、执着奋斗之路的中国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生命之光永恒,这样的生命之光将照亮时代的进步,照亮国家的崛起,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编辑:刘思】

(作者:鲁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