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触电,疼痛专家“阶梯疗法”精准阻断“不死的癌症”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6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刘禹)65岁患者张先生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导致右脸频繁如“触电样疼痛”,半年内尝试多种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贾一帆教授团队采用“周围神经刺激术”治疗、精准阻断这一“不死的癌症”后,张先生的疼痛评分从8分锐减至2分,重获无痛新生活。

半年前,张先生的右侧面部突然如刀割般阵发性刺痛,3天后额头皮肤冒出一串珍珠链样水疱,逐渐蔓延至鼻旁眼眶下面。他以为是过敏,自行涂抹药膏却无效,后被确诊为带状疱疹。

其间,他在多家医院尝试过针灸、射频治疗。半年过去疱疹虽消退,但疼痛如毒蛇般日夜噬咬张先生的神经:他不敢洗脸,如有东西不小心触碰到病患区皮肤,立即感受到触电样疼痛,甚至风吹过脸颊也如针扎。此外因疱疹感染,张先生的右眼视力模糊,影响正常生活,因为疼痛每晚只能间断入睡2—3小时,一系列症状导致其痛不欲生。

一次偶然机会,张先生听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疼痛科在精准阻断各类疼痛方面颇具特色,便慕名前往求助。疼痛科副主任贾一帆教授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查体,考虑张先生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根据其病情建议行“周围神经刺激术”治疗。

医生为患者手术中。

该治疗方式是在超声引导下明确受损的神经,通过2mm皮肤针眼将电极放至指定位置,连接的脉冲发生器进行持续的电刺激。5分钟的手术结束,张先生额头上仅留一个小针眼。

手术后的第二天,张先生的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明显降低,自觉疼痛程度减少30%,一周后疼痛程度减少60%以上。术后第二周,他说话和进食已不再引起疼痛。3月3日拔除电极后出院时,张先生的疼痛评分从入院时的8分降至出院时2分。

贾一帆介绍,头面部带状疱疹多由三叉神经节内潜伏的病毒复活引发。三叉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脑神经,宛如一棵大树,分出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三大分支,掌管面部80%的感觉和咀嚼功能。病毒一旦攻击这些“枝干”,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角膜溃疡可导致失明风险,口唇麻木可导致进食时食物或喝水外漏,耳部疱疹会伴随面瘫、耳鸣以及味觉丧失。

其中,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往往更加剧烈。若在急性期(出疹后的1个月内)未进行规范治疗,更易导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也被形象地称为“不死的癌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因反复多方求医,患者往往耗费大量精力财力。

贾一帆提醒,带状疱疹一定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易侵袭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其中女性发病率较男性更高,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需警惕。根据临床数据统计,约3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程超过半年者,治疗难度倍增。抓住发病72小时“黄金窗口期”规范治疗,可降低75%后遗症风险。

据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根据大量临床实践,构建起带状疱疹的防治体系与阶梯式治疗方法。预防阶段,建议50岁以上人群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急性期患者推荐采用“抗病毒药物+三氧自体血免疫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方案,剧痛患者可阶梯式选择神经阻滞、脉冲射频调控、脊髓电刺激等治疗方式。病程3至6个月内的患者,可采用脊髓/周围神经电刺激治疗,达到临床治愈效果。病程超过1年仍伴有剧烈疼痛的患者,还可考虑全植入式脊髓电刺激或鞘内吗啡泵等神经调控技术。

近期,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疼痛科联合申报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该项目致力于构建一个多模态镇痛方案,将传统中医外治技术与现代神经调控技术有机结合,为长期遭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提供多元化的治疗方案,点燃他们重获无痛生活的新希望。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