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8日讯 武汉马拉松的热潮渐渐消散,天气也悄然转冷,纷纷扬扬的樱花雨为这座城市晕染出别具一格的浪漫。当下,武汉大学的晚樱正蓄势待发,与此同时,该校万林艺术博物馆内,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火热进行中。师生与游客穿梭于花海之间,又漫步于艺术殿堂,于自然与人文的交织里,邂逅独属于春日的美好与震撼。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武汉大学专题展”现场。长江日报记者 汪洋 摄
记者现场观展发现,《女史箴图》《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等名画星光熠熠,与其并置的还有四幅黄鹤楼图,它们静静陈列,宛如在低声诉说着黄鹤楼的千古传奇。
“我们以长江和荆楚文化为主线策划本次专题展‘月涌大江流’,选取了历代以荆楚山水建筑、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历史文化名人、典型文化意象为主题画作的高清调色打样稿,黄鹤楼自然是其中的重点之一。”记者采访专题展主办方时相关负责人说。
元代夏永《黄鹤楼图》(上),元代佚名《黄鹤楼图》(下)。长江日报记者 汪洋 摄
记者欣赏这四幅黄鹤楼图,元代夏永《黄鹤楼图》画面中黄鹤楼临江而立,飞檐斗拱,陡峻挺拔,颇有气势。黄鹤楼前隐约可见一只仙鹤展翅飞去,呼应“昔人已乘黄鹤去”的传说。元代佚名《黄鹤楼图》以俯瞰的视角描绘黄鹤楼,描绘了黄鹤楼枕山临江的傲然风姿,其用笔隽秀,线条细如发丝。
明代谢时臣创作的《黄鹤烟波图》。长江日报记者 汪洋 摄
明代谢时臣的《黄鹤烟波图》,画面注重山水与建筑的融合,笔墨浑厚苍劲。画面中,长江水势浩荡,烟波弥漫,百舸争流,令人联想到崔颢的千古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明代安正文创作的《黄鹤楼图》。长江日报记者 汪洋 摄
明代安正文是明宣德时期的宫廷画家,其《黄鹤楼图》工丽宏伟,建筑描绘工整细腻,环境营造又有写意之风。“我们可以看到楼阁之中有四人正在鉴赏画作,而楼下的观众则仰头拱手,目送仙人乘鹤归去。整幅画的气氛是庄严肃穆的,也体现了明代宫廷画作的典型特点。”画展志愿讲解员张馨怡说。
专题展主办方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四幅图是古代黄鹤楼画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黄鹤楼题材画作的特色和风貌。四幅画作均兼具写实与写意双重特征。其中写实则集中于建筑形制结构等方面的描摹,工整精细,刻画生动;写意则主要表现在环境营造及场景叙事上,赋予楼阁文化象征意义,超越单纯的建筑记录。
记者曾多次探访武汉黄鹤楼,了解到黄鹤楼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它还只是一座用于瞭望的军事楼,简单质朴,却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时光流转,到了唐朝,黄鹤楼与城垣分离,摇身一变成为独立景观,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咏楼诗词千余首,楹联近千幅,文赋过百篇,匾额无数,而尤享盛誉者,莫过于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诚为咏楼绝唱。
咏遍天下的李白,也留下歌咏黄鹤楼的不朽诗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情景交织,极尽秀美飘逸;“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让黄鹤楼声名远扬,也令武汉三镇赢得“江城”雅号。
武汉大学已故历史学家冯天瑜曾评价黄鹤楼:诗因楼获神,楼以诗行远,胜景与美文相依互存,并耀千秋。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通讯员陈丽 付雅倩 武柳青)
【编辑:王戎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