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张晓衡)每日便血20余次、高热持续不退、免疫系统几近崩溃……当溃疡性结肠炎与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双重侵袭,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上演。
在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专家团队的精准研判、联合施治下,历经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医疗团队终于力挽狂澜,成功让这位濒危患者重获新生。
便血高热月余,病因成谜
去年底,51岁的曾先生被紧急转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I科。彼时的他,已经便血20余天,每日血便次数高达20次,体温持续在39℃以上,还呕吐不止,身体极度虚弱,瘦弱到甚至无法站立。
更为棘手的是,外院检查显示他合并带状疱疹感染,然而经过常规抗病毒治疗,病情却毫无起色。长期治疗无果后,曾先生的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送他来到该院求助。
“患者入院时免疫系统已全面崩溃,必须尽快锁定‘真凶’!”消化I科主任沈磊教授带领季梦遥主任医师、赵宇主治医师及王珊珊主治医师组成的治疗团队,迅速对曾先生的基本情况及病情展开评估。
CT检查显示,曾先生升结肠至乙状结肠肠壁异常增厚,血液检测又发现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双重感染。然而,经验丰富的治疗团队敏锐地察觉到:“病毒感染或许只是表象,炎症性肠病可能才是更深层的危机。”
肠镜活检破迷局,重症团队接棒
治疗团队紧急请湖北省消化内科资深专家罗和生教授指导。经过团队深入探讨,最终初步确定曾先生为“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面对持续恶化的病情,是否进行肠镜检查成为至关重要的抉择。
沈磊教授介绍,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极易引发中毒性巨结肠,死亡率可高达44%,而肠镜检查很可能让患者的状况雪上加霜。如何在完善检查明确诊断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成为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由消化I科内镜专家蒋逍达医生以最小侵入范围、完成了直肠-乙状结肠段活检。通过肠镜检查及病理结果,终于确定曾先生为“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病毒感染”。
此时曾先生高热仍达39.4℃,重症医学I科王璐副教授团队迅速接力救治。
在与消化内科治疗团队充分讨论后,王璐副教授团队决定给予乌帕替尼药物口服治疗,这是目前先进的治疗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同时,考虑到曾先生严重的肠道情况,经过共同商议,还给予了激素等药物的多重治疗。
长期攻坚,患者“脱胎换骨”
在有效且精准的药物治疗作用下,曾先生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并转回消化I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此时,他的便血次数锐减至每日1—2次。两次CT检查显示,肠道炎症显著消退。入院后的第22天,曾先生终于康复出院。
三个月后的4月1日来院复查时,曾先生的体重回升、血象正常,肠镜提示炎症较前明显好转。他向消化I科炎症性肠病(IBD)团队赠送了写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表达感谢。
从命悬一线到重获新生,曾先生的救治历程,凝聚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老一辈专家教授的亲力指导,和消化I科IBD团队的全力救治、重症团队的昼夜监护,以及护理团队的悉心管理。从精准诊断到用药时机,每个环节都要求零误差,正是多学科协作构筑起的“生命防线”,为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