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届“楚才”特等奖候选作品(初中组)公示来了

“天创地产”

第40届楚才写作大会

对特等奖候选作品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各界评判、监督

结果查询时间、查询方式

将于特等奖候选作品

公示完成后另行通知

第40届“楚才”特等奖候选作品

公示说明

01 公示不设名额指标,一切以质量为准。公示期间,作者信息仍未解封,处于保密状态。

02 所有特等奖的产生,经过初评、复评、定评1、定评2、终评、网络查询、公示、进校走访八道程序。

03 质量、原创、真实,是楚才评奖的核心标准。同时考虑各年龄段的能力差异,兼容并包。

04 如发现公示作品有抄袭、舞弊现象,请在微信公号后台留言。一经查实,将取消作品候选资格。

05 各组别公示期为3天。

楚才竞赛委员会

2025年4月11日

下面赶紧来看看

第40届“楚才”初中组

特等奖候选作品吧


12

我眼里的星星

(初中一年级,决选题号3)

星光亦是青春之光。

—— 题记

星星,是宇宙万物赠予我最美好的光亮。我常常这样感叹:人生旅途中,在我的眼里,星星,真的可抵岁月漫长。

已记不清是什么样茫然无知的年纪,我就开始喜欢星辰大海,喜欢星星们在无尽的天幕上跳跃、眨眼。似乎它们有一种魔力,能让我深深地爱着它们的模样。

小时候,总喜欢在作文里用稚嫩的字写下“星星好像在对我眨眼睛” 这样的拟人句。听说洱海边傍晚的红霞褪去后,会有星辰在深蓝色的天水一色处闪耀。于是,我便不止一次向父母百般央求:“你们带我去看星星嘛,我想看那种一整片天都满是星星的美景!” 他们拦不住我的热情,终是同意了那次追寻星星的旅行。

汽车奔驰在云贵高原上,虽一路颠簸,却不时有好风起于我耳畔,从清晨熬到傍晚之后,我兴奋地在洱海边随风呼喊:“我就要见到我眼里的星星啦!”

那天天气很好,傍晚时分都能清晰地看见海面波涛成于微澜之间。相信晚上一定能看见璀璨的星空,一定能的。可到了七点半,月色突然枯槁下去,恍惚间被雾气笼住半边容颜,原本澄亮的天空好像在戏弄我的一腔热忱,白驹过隙间就阴暗无光了,云层与雾气模糊了天空,也模糊了我眼里的星星。

我坐在洱海边一块石头上,久久沉默不语。一阵冷风拂过,父亲问我是回去,还是要再等等,我小小的心里溢满了怅然若失,只是一味地沉默。忽然发现小小的我在自然万物面前是多么心有余而力不足,忽然就明白我只是以渺小爱着我眼里的星星。

父亲仰望令人捉摸不透的天空,只和我说了一句平静如水的话:“你有多喜欢星星我知道,我们都为此走了很长很远的路,都付出了很多。但是你要知道,人生当中是会有很多遗憾的,并不是单凭你热爱与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你想看的,应该是你眼里的星星,而不是让星星在你的眼里,随随便便就在。”

明明有热爱,却只能把这一切藏在心里,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无奈来不停地反刍这段追星星的经历。

我看向天空,它深厚的云层中全是想告诉我的道理,小小的我,第一次发现“遗憾”这个词所代表的心情。我童年眼里的星星和这次旅程启示我:青春中不免会有遗憾,只要心中有希望,眼里有星光,不负自己就好。

人生不过3万天,时光飞速驰向未来。一个又一个盛夏蓬勃了理想,阳光一日又一日璀璨了成长。

少年的梦透过格子窗,在课桌上一寸一寸地生长。

我总是用手撑起头,在窗边听着老师激动地讲卷子。可他讲的到底是哪一张“周练”,抑或哪一次“月考”?我在桌上垒满了的书堆里找了又找,仍不见踪影。阳光打在桌面上,我转着那支一周换一支笔芯的中性笔,脑海里老师的念念有词早已被周深那段旋律挤走:“天上有日月和星辰/地上没有异乡人/都曾呼吸狂奔/相爱支撑,命才成为生……” 又或者是 “原来咽回去的泪才能淹没了脆弱/你发誓更勇敢一生与梦相拥……”

青春,不过就是一场少年与音乐的同频共振。我最喜欢下了晚自习之后,独自走在回家的小巷子里,看着夜空中独自作为灯塔的星星,嘴里哼唱我最喜欢的歌,体会学习之余唯一的美好。

星星,我一直都喜欢,这也许是我坚持最久的喜好。我觉得十几岁出头的自己很像星星,有时候在自己的小宇宙里独自闪亮,虽不为人知但自有一番风采。我一直是初中班里的小透明,不像小学时那么喜欢出人头地、鹤立鸡群。我渐渐地不喜欢在别人面前演讲,给别人展示我的作文,只想在自己内心星辰大海一般的情感世界里做一颗北斗星。

我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音乐,似乎一首歌就是我一段最深情的内心独白,似乎一句词就总能激起我文学的波澜。 老师在新学期一开始就做鼓动工作,要班上的文艺委员组织大家自己组队做一期班会,内容不限。

在这样条条框框诸多束缚的模式下,在名校初中的校园里,“内容不限” 居然也会成为青春里的可能?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我的一位 “音乐搭子” 报名了。喜欢星星,喜欢音乐,喜欢宁做自我的姿态……对,就这样,我定下班会的主题,开始写演讲稿。

我停下手中转动的黑笔,好像也给我杂乱无章的初中生活、永远听不懂的全等证明、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按下了暂停键。我开启新的状态,重启学习生活中本应有的兴趣爱好的存在,用自己内心积攒许久的热爱的星光,亦是本该属于我们这些学生的青春之光,去讲述我追寻星星这一路上的故事。 

我再次拉开了记忆的闸门,小时候那次满是遗憾的赴星星的旅途在我面前徐徐铺展开,我才发觉,这一路我的初心虽未改,我坚持做一个像星星那样璀璨、坚定、热爱的人的理想虽未改,但我少了我本应有的眼里的星星,少了眼里本应有的少年的青春之气,少了坚守自我姿态的底气。 

还记得洱海边的那个夜晚吗?还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多么激情地说出 “我就要见到我眼里的星星啦” 吗?十年磨一剑,曾经的誓言与热爱,真诚与纯洁正中我彷徨的眉心。要炽热啊,要不忘啊,要做逆风不退的那颗星星! 

我放下演讲稿,掏出口袋里的U盘,插进班上的智能白板里,弹出的文件窗口好似我那能透过梦想的格子窗。我打开做好的演示文档,激荡着我青春岁月的上课铃终于在教室里响起,震耳欲聋,那是我最熟悉又突然感到陌生的铃声 ……

我站在讲台上,面前是人群似海,心中是星辰大海。我终日寻觅,走走停停,我眼里的星星璀璨夺目,那是我失去了十年的,最本真的,我眼里的星星。

少年的星光透过双眸,在她要演讲的每个词句中,终成破茧成蝶的青春之光。 

她是星光,亦是青春。(完)

推荐词

一个曾经“仰望星空”的女孩;一段重新找回,抑或发愿要找回自己的心路历程。

“情不知所起”地喜欢星星,引出三个层次的内涵:少时天真浪漫,胸有星辰大海;在枯燥、繁复的学习生活中渐渐迷失;一次偶然的机会激活青春之气。这篇自观、自省的少年文章,是初中生精神世界的一个鲜活摹本。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生:追慕,遗憾,萎靡,重振……反复轮回。“我”眼里的星星,代表着那些抽象的、高远的“美好”,更寓示着激情燃烧的生活态度。作为一名初尝“暮气”的初中生,心生恐惧、自责,心有不甘,进而发出“要赤热啊,要不忘啊,要做逆风不退的那颗星星”这样的青春呐喊,让人欣慰。

人是渺小的,生活大多是庸常甚至无奈的,但只要眼里有星星,就能寻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楚才评审团)

13

小确幸

(初中一年级,初选题号4)

我的记忆力很好,尤其擅长应对考试的死记硬背。但我对小时候的记忆却凌乱不堪,像凋谢在秋风里的花,或蒙上厚厚灰尘的书。不过,花有芳香,书有思想,那些儿童时代的小确幸,我却难忘。

我的幼儿园时代主要分布于山西老家和湖北广水。妈妈是一名工程师,在老家工作。爸爸是一名军人,在广水军区服役。妈妈很忙,在山西的日子,总是姥姥姥爷陪伴我。他们对我的学习很放纵,我总有大把的时间跑出去玩耍。

我记得很清楚,每天吃完晚饭我就赶紧下楼,去和小区里的小伙伴玩耍。小区并不大,我却总是玩得兴致勃勃。我沿着小路疯跑,追赶人或是被人追。夏天扑面而来的是汹涌的热浪,抬头是悠远的蓝天,飘着朵朵白云;两侧是纤细但充满生机的绿树,此时的我正如书中的彼得·潘,跳上风的脊背,飞向属于自己的“永无乡”——在那里,我永远不会长大,也不会有任何烦恼。

当我们的衣袖染上了夏夜微凉、点点星光时,大家仍然不肯回家。好戏刚刚开场呢,趁着黑夜,避开明亮的灯光,孩子们开始捉迷藏。我们或躲在楼道里,或藏在小型灌木丛后,或猫在大树的阴影下,和寻我们的小伙伴悄无声息地竞争着,每有一个人被抓,就能听见一声兴奋的尖叫和一声沮丧的叹息。诸如此类的游戏不胜枚举:“老狼老狼几点钟”“一二三木头人”“贴草药”“猫捉鼠”……嬉戏打闹的声音荡漾在夏夜里,被笼上露水的气息。这是夏日的晴天。

雨天里,我总是撑伞出门。下雨时总是没有朋友在身边,他们窝在家中。我在频繁的雨天中培养了独处的能力。雨水或轻柔或激烈地叩击,在天地间,在小路上,在我的伞上。透明的雨丝织成厚重的帘幕,树木花草都看不清了。我把手伸到伞外,让拢成小碗状的手心盛满清澈明亮的雨水,是我最大的乐趣。雨后,总有许多蜗牛出来散步,带有古铜色斑纹和乳白色的躯体。

冬天昼短夜长,在北方城市,下雪习以为常。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用脚在雪地上勾勒出图画。白雪纷飞,干枯的黑树枝,随风飘的红围巾,那自然天成的水墨画,在我眼里是最好的。

然后是广水,我记得的东西并不算多。但那里有万里无云的、和水一样清澈的蓝天;一大块草地,上面长满了蒲公英。那些蒲公英是我见过最像蒲公英的蒲公英,嫩绿粗壮的茎上顶着硕大的白色绒帽,精神抖擞,还带着些许娇憨。野兔经常光顾这里,有灰色的,有白色的,它们在草地上打滚,任由蒲公英的汁水酸透舌根。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棵大桑树,上面结满紫红色果肉饱满的桑葚。星期五的军区食堂有抹了黄油烤制的面包,很好吃。

最后一年幼儿园大班,我只上了半年就被送到武汉。当时我误以为武汉属于广水军区,满心欢喜来到武汉,爸爸开车带我来到徐家棚。那是我将度过五年的地方,它和我设想中的完全不同。这里是部队给爸爸分配的老旧房子,他已是一个退役军人,转职成为公务员了。徐家棚正在江边,我们是晚上到的。江上传来带着鱼腥气的风,阴森透骨,黑暗的树林枝叶稠密,沙沙作响,像是令人恐惧的颤栗。我当时就是这样披着夜色审视我的新家,让我不解的是,当时我的心情十分平静,没有大失所望,没有又哭又闹,好像认定了自己飘摇的命运。但事实上,这是一个世外桃源。

这里没有电梯,楼梯也很有年代感,陈旧腐朽,只有很少的几家住户,却有一个大院子和好几幢单元楼。院子里的大樟树根部粗壮,把水泥地掀了起来,碎成几大块,枝上总有小鸟啼出歌谣。各种无名小花小草遍地疯长,毛茸茸的流浪狗在这里随意溜达,还有一棵高大的枇杷树,枇杷很甜;一棵矮小的桑树,桑葚好酸。后面的一个沼泽坑旁长了一丛一丛的金银花。

我在这里遇到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姐姐。她住在我家旁边的那幢楼二层。在她家中阳台,可以看见波光粼粼的江面,听到轮船悠长的汽笛声。

那个姐姐主动提出和我玩耍。风和日丽的午后,我们骑着小自行车在小区转圈圈,比赛谁骑得快,但我总是领先,我知道,她是让着我。我们还会摘花草,喂猫狗,捉迷藏…… 自然里的万物都是有趣的玩具。梅雨时节,姐姐会邀请我去她家里拼积木。时间总是流逝得很快,电话手表中传出爸爸妈妈焦急地催促,我们恋恋不舍地道一声 “再见”。我们都不会伤感,因为都知道明天我俩还会相见。

然而,没过多久,小区拆迁,她家就搬走了。

现在我家也搬到了市中心,住进了所谓的人间烟火气里,而我的儿童时代也就此完结,但这并不代表小确幸也走向结局。开败的花会有种子,未完成的书会有后人补续,我想,我的小确幸也会和我来日再会。(完)

推荐词

如果你有一颗童心,外加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你的生活中一定不乏各种各样的小确幸。

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就是物质简陋却充满自然气息的童年生活片段,读起来却富有诗情画意,略带几分淡淡的忧伤。作者超强的观察力、精微的细节描写和淡雅的语感,让清水变成了鸡汤。

一名初中生,把迄今为止的小确幸,全部归于辗转迁徙的童年时代,这让文章的价值和意义,超越了那些“回忆素描”本身。

(楚才评审团)

14

我眼里的姐姐

(初中三年级,决选题号3)

我有一个姐姐。

姐姐和我长得极像,只不过我们的脾性天差地别,看着她,我总有一种我的躯壳中入住着一个陌生灵魂的错觉。

我喜静,她好动。我可以在有风的窗前静坐阅读至地老天荒;她坐不到两分钟就会频频侧目窗外,向往在阳光下撒欢奔跑。我内敛温顺、安分守己,她张扬叛逆、肆无忌惮。这样的两个人怎么相处?

但实际上,姐姐待我很好,我也很爱我的姐姐。

在我最初拥有意识时,第一个见到的便是姐姐。

自那以后,姐姐便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寸步不离。

她是我的至亲,亦是我的挚友。

只是奇怪的是,当我想把姐姐“介绍”给几个同学时,她们看我的眼神很复杂:惊疑,惶恐,还有……是怜悯吗?她们想不通,像我这样老实规矩的女孩,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如此异想天开、狂放不羁的姐姐。

姐姐喜欢跟我聊天,喜欢带我玩,每当我遇到烦恼时都会想尽办法哄我开心,帮我振奋。不过我出现学习上的问题,比如碰到不会做的题,她便无能为力,因为她贪玩,她也不会,我不会怪她。

姐姐尤其喜欢小区园子中的一株株玫瑰,用她的话说,是因为这些花开得肆意潇洒、豪放不羁,盛开时如火在翻涌燃烧,热烈又张扬。我们经常在闲暇时相互依偎在花旁,我把脑袋搁在她的肩头,听她讲故事,看天边云卷云舒,醉在花香里。

能不能就这样,一辈子都这样?我经常在心里甜甜地想。

不记得是哪一天,长期在外工作的父母突然闯入我的生活。

这个陌生的男人是我的爸爸吗?这个女人是我的妈妈吗?我问姐姐。

姐姐说是,那便是。

我们一起上前迎接,爸爸妈妈紧紧抱住了我,他们的眼底有晶莹在闪,那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爱吧。

我递上一叠满分的试卷,爸妈随即魔法似的从包里掏出一个又一个包裹。他们说都是给我的,他们笑得那样好看。

可是,他们只说这些礼物是给我的,那姐姐呢?还有,他们刚刚也只抱了我,好像姐姐是个“透明人”。

我盯着他们,满心疑惑,问了出来。姐姐似乎想阻止,却已然来不及了。

“你姐姐?!”惊诧与错愕从他们瞪大的眼里不加掩饰地倾泄而出,很快,恐慌与焦急之色也爬上了他们支离破碎的面孔。他们的脸在放大,我感觉有人在猛摇我的肩膀和手臂,有人在冲我大叫,我只能迷茫地看着眼前的男女,不,那是我的父母。

“谁是你的姐姐?”

“你的姐姐在哪儿?”

他们的声音因为情绪的失控在发着抖,好像浸满了恐惧与担忧,我也开始不受控地打颤,只能模糊地辨认出这两个问题。

“她是我姐姐啊,不就在这里吗?”我指向姐姐。

室内的空气被冻住了。他们看不到姐姐。

男人跌坐在地上。

女人的眼泪也落在地上。

我被吓傻了,不知所措。

……再次回神时,爸爸妈妈跟着一个白大褂出了房间,门咔嗒一声被合上。

身边同样一身白的女人将手搭在我的肩头,问我要不要吃糖。

我说要。

她给了我一颗,随即想起了什么似的又给了我一颗。

我冲她感激一笑,分了一颗给姐姐。

女人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目光很温柔,却还掺着没来由的伤感。

静寞,死一般的。

再从房间出来时爸爸妈妈都通红着眼,小白兔似的。

我紧紧握着姐姐的手,很使劲,因为我感觉一不留神她就要消失了。

姐姐轻轻回握住我,神情竟比几个大人更平静镇定。

回到家,爸爸妈妈又一次将我和姐姐挡在了房间门外。我好像听到了交谈声、叹息声,还有啜泣声。我和姐姐小心地贴在了门板上偷听。

“怎么会……人格分裂……”

“医生到底是怎么说的……分清主人格和分裂人格……治疗,就是要杀死其中一个吗……”

声音模模糊糊的,断断续续的。

什么意思?

杀死其中一个是什么?

血在变凉。

我把头埋进姐姐怀里,不想也不敢再往下听。

姐姐轻轻拍着我的背。

往后的好几个月,我和姐姐不时就要去见那位白大褂,他问我问题,我只管回答,又因为他,我得吃好些药片。

姐姐还是每天陪着我,好像什么都没有变。

但在那一天中午,我们在园中嬉戏,耀眼的阳光好像直接穿过了姐姐的身体。

姐姐的身影好像在变淡,只是不明显,我没能立即发觉。我惊恐地瞪着她,她只是在笑。一向洒脱不羁的姐姐忽然给了我另一种感受——沉重的温柔。她要变成我?

我拼了命地想留住她,可她却在加快从我的世界中消失的速度。

上周二早上,再睁开眼,白大褂和父母眼含欣喜地望着我,说我现在的状态真好。我环顾四周,却没了那熟悉到骨子里的身影。

我刚刚想找谁?

我忽然一愣,脸颊上还有未干的泪痕。

我刚刚想找的是…… 姐姐?

我不敢确定。

记忆一片混乱破碎。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打在我脸上。

我曾有一个姐姐吗?

我也不记得了。(完)

推荐词

文章初看不太好懂,细读下去才渐渐了悟:“我”是一个学习优秀的乖乖女,内敛温顺、安分守己,但躯体中住着另一个热情奔放、张扬叛逆的灵魂。“我”把她叫作“姐姐”,感觉一直就陪伴在左右。她保护着“我”,其实是“我”在自我保护。

多重性格或说多重人格,就像“强迫症”一样,几乎每个人都有,少属“正常”,多则“病态”。作者采用玄幻、变形和象征的手法,将“我”与“姐姐”融洽相处的微妙幻觉写得栩栩如生。最后,父母和医生联手赶走了“姐姐”,“我”恢复了“正常”,但也从此失去了性格的另一面。

这篇构思奇异的文章,你可以把它解读为一个精神病人回魂康复的过程。但作者显然另有深意,关于“天性”,关于孩子的孤独和自我保护,关于究竟什么是“正常”……会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和思考。

(楚才评审团)

15

年味

(初中三年级,决选题号2)

被冻住几晚上的冷风的腥,暗白灯光透照的红,和笑眼叹息的无奈……

这便是外婆被冷藏在冰箱里剩下的年味。我们走后,没有炊烟,没有热闹,只有她一人独享那份清净与孤独。

大人们常回忆起小时的除夕,一座村庄,一帮孩童,几张木桌,便围成一个质朴又简单的年。那群孩子甚至不知灯笼和烟花是什么,更不必思考“年是什么味儿”。

我盯着一把深褐色的旧椅子,把手油亮,闪着80年代的光泽——

颖子坐在那里。她的外婆是银行的,每逢过年便能领回村里稀有的玩意儿:几罐奶粉,整袋的腊鱼腊肉,一副红宣纸写成的对联和“福”字。她与外婆清点着包装,又在圆木桌前搓面团,灰面星星点点洒在褐色的木家具上,还轻轻点缀着黛发银丝。她也只能贪玩儿这么一两天,放平常,外婆定会开始呵斥她去看书。外婆笑着,面粉扑在她的皱纹之间。老人家手把手教外孙女包饺子。颖子小小的手指在饺子花边上留下指纹,将绞好的肉馅、菜馅,裹着外婆的心愿一并包入面皮中。

烧着柴火,砂锅冒着气,小元宝在沸汤中鼓起肚皮打滚。颖子像点兵一般,“这是白菜馅的”“这是猪肉荠菜馅的”。外婆不语,切好姜丝,放入醋碟子。

“外婆,还有饺子剩下了该怎么办?”

“苕丫头,慢慢吃就吃完了。外公外婆都能和你一起吃。”

“饺子兵”们被搁在木窗前排排坐,寒冬足以让它们保鲜好几天。颖子和外婆年前年后都下着饺子,仿佛有过不完的年。她们围在木桌前,有着许不完的愿。

颖子是我的妈妈,从小就和她外婆最亲。我羡慕妈妈有个会做饭的外婆,一屋子三个人也能吃出“满汉全席”。

如今,我坐在把手油亮的旧木椅上,铺着玻璃板的圆桌边围着一圈子个子高高的人,中间夹着微微驼背的我的外婆。

我一年才会回一次老家,城里年味淡,每次回来也只是想多体会一下妈妈念念不忘的 “年味”。外婆一清早便起了吊砂锅,赶早市买了藕和排骨,在昏暗的厨房里晃来晃去。我最爱喝她炖的藕汤,每次过完年还要拎着一大陶罐回武汉。

一桌的人,大家闷着头吃饭,有的菜没人动过筷子,好像是什么礼俗。外婆并不上桌吃年饭,却不停地招呼着我,“这是乐乐最爱吃的粉番茄”“这是乐乐去年说要吃的茄夹……” 我愣愣地望着脸颊红彤彤的外婆,她一个劲儿嘿嘿地笑着,再看我的饭碗,是她夹的满满一碗的菜。

……饭毕,外婆收拾着碗筷,“叮叮咣咣”中混着她蹒跚的脚步声。她又将剩菜赶到几个塑料碗里,“嘶啦”一声,保鲜膜封住了年夜饭的团聚。

“乐乐,我买了烟花,去堤上放吧。” 妈妈隔着门喊。

“外婆,一起去吧!”

“那东西吵人,不去。”

“哎呀,去看看嘛!” 我拉住外婆的手,是暖和的,也是怀旧的。

堤上刮着风,烟花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口子,一红一白闪烁,散着亮晶晶的光,像颖子当年在老屋里洒开的面粉,黄灿灿地映着外婆的面孔。

外婆的眼角眯着,眼珠里有细微的波光荡漾。周围就像是凝固的,只剩下外婆和年。

“外婆,快许个愿。”

外婆将手揣进口袋细细摸索着:“希望下次不做这么多菜了。”“你又说什么违心的话了,我还得尝你手艺呢。” 她攥了攥手心,说道:“后面几天,我一个人怎么把剩菜吃完呀。” 外婆又慌忙补了一句:“不过,我还是想给乐乐做!”

远处也有人放烟花,我望不穿烟花有没有炸开云雾,也望不穿外婆的心情。外婆的年,更多是剩下的年夜饭窜在一块儿的味道;而保鲜膜,是不能保鲜这个年的。我紧紧拉着身躯小小的老人家,不知该回应什么。

回到外婆的屋中,我打开那台老旧的冰箱,剩菜、食材将储藏室挤得满满的,腥味扑鼻。外婆每年在我走后都会在冰箱前叹息吗?这不是年味。

一座村庄,一群人,一张桌子,摆满的菜盘,灯笼、烟花、对联,在我看来,这都不是年味。或许,没有什么年有特别的味道,都不过是包在饺子皮里,堆在菜碗里,或溶在咕噜咕噜冒泡的沸汤里的味蕾记忆。

来去匆匆,我们要回武汉了。临别时,外婆用塑料袋包好一陶罐藕汤,我把它稳当地夹在脚下,免得路上颠泼了这美味。外婆在屋门口站着,落寞得有点麻木。我回头望着,直到她的影子浸入了黑夜。

车开了一会儿,我问:“妈,明天吃饺子吧。”

“大过年的,上哪儿去买饺子?”

“你教我包,你外婆不是教过你吗?”

妈妈微微露出笑颜,不语,想着什么,然后说:“其实你外婆也很会包饺子,以后我们有时间再回去吃她包的。”

“就今天吧?这不,还没上高速呢!” 我突然冒出这句话。

妈妈的眼睛亮了亮,就像闪出一朵烟花。

果断掉头,入村,很快见到一个凝望着夜空的佝偻身影。原来外婆仍在家门口站着,不知她是不是预感到我们会回来。

“明天早上,我带你去见见我的外婆。”妈妈吸了一口气,似乎难以说出口,“买点花,还有纸钱。”

老屋的厨房又亮了起来。外婆对着我们唠叨着:

“乐乐,饺子皮又破了!”

“颖子,醋碟子里要切点姜丝。”

不一会儿,那些小元宝就在沸汤里打起滚来,裹着女儿们的心愿,和永远过不完的年。(完)

推荐词

中国人的年味,是必然会和味蕾记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背后,也必然站着一两位守望的、忙碌的、全心全意的老人。

可能是外婆做的菜太多了,加之晚辈们来去匆匆,外婆的年味,终于成了对剩菜剩饭的无奈和自嘲。

在时空跳跃中,作者次第展开两代外婆、四代人之间的“年味故事”,对比意涵深刻。结尾处掉转车头,以及妈妈决定给她外婆上坟的“反转”,平淡中凸显奇崛——真正的“年味”,不是胃里的惦记,而是心中的牵绊。

全文不着一个“爱”字,却洋溢着爱的芬芳。这就是中国人年味的灵魂。

(楚才评审团)

第40届“楚才”特等奖候选作品公示安排




(来源:楚才竞赛委员会)

【编辑:陈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