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欢主持访谈《楚剧舞台艺术口述史》,揭秘武汉楚剧百年风云

“武汉是戏曲荟萃的‘戏码头’,楚剧根植于荆楚大地的民间土壤,历经百年岁月洗礼,逐步发展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由武汉出版社主办的《楚剧舞台艺术口述史》出版座谈会在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举行。20余位戏曲研究专家、楚剧表演艺术家及出版界代表等齐聚一堂,研讨该书的出版背景、成书过程以及意义、作用和价值。

楚剧流行于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孝感一带。清末由当地“哦呵腔”发展而成。1902年左右进入城市舞台,受汉剧、京剧的影响,剧目、表演、音乐均有所丰富发展。旧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今名。唱腔包括正腔、小调、高腔三类。新中国成立后整理的传统剧目《葛麻》影响较广。根植于百姓的“葛麻风”,让楚剧永远充满人间烟火。

采访近百人,还原楚剧繁盛时代历史旧影

作为武汉出版社戏曲文化保护系列项目的重要成果,《楚剧舞台艺术口述史》由著名曲艺艺术家、作家何祚欢主持访谈和编纂,获得湖北省公益学术出版专项资金支持。该书对武汉楚剧艺术发展的开拓者、亲历者、见证者的所历、所见、所闻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记录和整理,采访近百人,前后历经数年的编撰整理才付梓印行,通过当事人口述笔录的形式,为读者展现了以楚剧表演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和武汉楚剧艺术的发展历程,还原了有“戏剧大码头”之称的武汉楚剧繁盛时代的历史旧影,再现楚剧大师的艺术风采。

该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详细记述了一百余年来武汉楚剧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讲述了沈云陔等大师改革、发扬楚剧艺术的细节及产生的影响,也讲述了李志高、徐大树、张家农、荣明祥等楚剧名家对楚剧艺术传承、创新及体制改革的见解,生动展示了《庵堂认母》《杀狗惊妻》《夜梦冠带》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著名楚剧经典剧目的创排细节,并且特别讲述了楚剧舞台幕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楚剧舞台艺术的发展历史,为楚剧艺术增添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为楚剧舞台艺术在历史上的繁荣和兴盛提供了活态的见证,为新时代发展和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抢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楚剧舞台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楚剧的生命就在于创新”

何祚欢说:“编一套《武汉舞台艺术口述历史丛书》,是我心心念念想办成的一件大事。我在武汉长大并生活了一辈子,我觉得我应该做成这件事。”这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文化工程在不断开花结果,继2018年11月出版《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2023年《京剧舞台艺术口述史》之后,如今,《楚剧舞台艺术口述史》也与读者见面了。

何祚欢饱含深情地说,主持访谈《楚剧舞台艺术口述史》最大的收获是“认识”:认识了剧种,认识了一群楚剧人。“楚剧的生命就在于创新。”何祚欢说,在城乡交接处憋屈着唱了几十年的楚剧,为什么被武汉人鼓着掌请进了市中心?不就是因为那些楚剧艺人张开双臂,把姊妹艺术的精华“拿来”的精神么!所有楚剧人都记得楚剧表演艺术大师、楚剧奠基人之一沈云陔的一句话:我们楚剧历史短、底子薄,我们就应该把巴掌心朝上,把别人的好东西都“拿”过来,变成我们的东西。他表示,武汉的曲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尊重传统、敢于创新的艺术家。书中不乏一些前辈艺术家相关尝试的生动记述。楚剧音乐人朱彬等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向传统挖掘,向民间借鉴,向时代靠拢”,创作出观众喜欢听,愿意听的楚剧佳作。

为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提供历史参照

与会专家学者研讨认为,《楚剧舞台艺术口述史》讲述者大多数是楚剧圈内的名家,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楚剧史的鲜活体现,对研究武汉楚剧舞台艺术历史、演变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口述史成果既具有大文化视野,又具有鉴往知来的史家情怀。

“作为‘戏码头’的汉口,不仅是一个展示和荟萃全国各种戏曲的大舞台,而且孕育和造就了具有浓郁‘汉味’气息和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剧种——汉剧和楚剧。”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为“戏曲口述史三部曲”撰写了序言。他表示,“武汉戏剧艺术百年生聚,世纪兴衰,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有沉甸甸的艺术硕果,有太多辛酸苦涩的经验教训,应予珍视,需要总结,值得研究。”

著名戏曲理论家,武汉大学教授郑传寅认为,《楚剧舞台艺术口述史》以楚剧人谈楚剧,从另一个角度保留了武汉戏曲的珍贵史料,生动展现了楚剧在武汉的发展,对促进楚剧在新时代的传承,彰显武汉的文化实力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武汉出版社持续深耕戏曲文化出版领域,已相继组织编辑出版了《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汉剧史料研究汇编》《汉剧音乐集成》《京剧舞台艺术口述史》《汉剧剧本选》《京剧二百名段》《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楚剧剧本选》等一批戏曲研究和普及方面的精品图书,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楚剧舞台艺术口述史》是该社继《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京剧舞台艺术口述史》之后最新推出的精品力作,形成“戏曲口述史三部曲”的完整体系,是该社在抢救性地发掘整理和出版地方戏曲文化史料方面所做的又一次努力,也为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

(叶飞艳 杨童舒)

【编辑:王戎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