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9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张晓衡)4月28日,康复出院的袁女士(化姓),将一面锦旗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Ⅲ科(肠病及肠菌移植中心)医护人员手中。这面锦旗的背后,是一场多学科协作、与病魔较量的成功救治案例。
袁女士是黄冈人。今年3月体检时,她被查出十二指肠乳头处存在一枚腺瘤型病灶,当地医生建议她到武汉治疗。然而,由于十二指肠乳头区域解剖结构复杂,病灶位置特殊,手术操作空间极为狭小,且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手术风险极高,多家医院均因手术难度过大而婉拒。
就在袁女士陷入绝望之时,一位曾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治愈结肠癌的患者,向她推荐了该院胃肠II外科刘颜良副教授。
刘颜良副教授在详细诊治袁女士后判断,传统外科手术虽能切除病灶,但创伤大、恢复慢。为给袁女士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刘颜良副教授联系消化Ⅲ科主任安萍教授进行多学科会诊。安萍教授团队结合其身体状况和病灶特点,决定尝试采用内镜下联合手术进行治疗。
“十二指肠乳头作为胆汁和胰液进入肠道的‘交通枢纽’,肠壁厚度仅约2—3毫米,且周边血管、胆管、胰管等结构密布。”据安萍介绍,目前十二指肠乳头肿物内镜下手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此次针对袁女士的内镜下手术,需在保证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胆汁和胰液正常排泄的影响,这对手术操作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消化Ⅲ科联合胰腺外科、麻醉科等多科室专家,围绕手术方案展开了多次深入研讨。手术当天,在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消化Ⅲ科肖勇副教授凭借精湛的内镜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仅用15分钟便将病灶完整切除,术中出血极少。紧接着,胰腺外科朱忠超副教授上台手术,面对病灶切除后解剖结构改变带来的挑战,他精准完成胆管、胰管插管,并顺利置入支架,整个过程仅耗时30分钟。
术后,袁女士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观察。在管床医生印安宁副教授、任海霞副教授、李娇副教授和亢舰博士等医护人员的精心监护和悉心照料下,袁女士通过及时有效的诊治和护理,最终成功度过高危期。目前,其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