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术后再发巨大动脉瘤,专家首创“3S”技术理念微创“腹部拆弹”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7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邹亚琴)7年前,武汉张先生因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今年4月,已是80岁高龄的他再次遭遇腹部巨大动脉瘤的严重威胁。危急时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教授团队在其首创的“3S”技术理念指引下,成功实施腹主动脉“四开窗”手术,不仅解除了致命威胁,还保住了内脏的四大“生命通道”。

主动脉夹层术后7年再发巨大动脉瘤

7年前,张先生突发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在植入胸主动脉支架后侥幸逃生。但术后其未遵照医嘱定期复查,直到最近一次体检才发现,自己的腹主动脉处已悄然形成一个直径达8厘米的巨大夹层动脉瘤。

这颗藏匿于体内的“炸弹”,不仅瘤壁“薄如蝉翼”,剧烈咳嗽都可能引发破裂。更棘手的是,它恰好卡在供应肝脏、脾脏、肠道和双肾的4根重要动脉处。

传统治疗手段陷入两难困境:若常规植入腹主动脉支架隔绝瘤体,4根“生命通道”将被完全封堵,导致多个脏器坏死;而开放手术需要开腹切除动脉瘤置换人工血管,创伤大、恢复慢,对80岁的高龄老人来说风险极高。

创新技术理念实施顶级“四开窗”手术

面对这个血管外科界“天花板级”的难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邓宏平教授团队决定运用首创的“3S”技术理念,即“小血管鞘”(small sheath)、“短时间”(short time)、“小创伤”(small damage),为老人实施世界顶级术式——腹主动脉“四开窗”手术。

和常规“四开窗”技术需要胸部切开显露粗大动脉、植入18F以上大血管鞘相比,“小血管鞘”技术仅需穿刺肱动脉置入8F鞘即可完成4个分支手术,既降低外科切口带来的创伤,又避免了大鞘对脑动脉血流的阻挡,大大降低术后脑卒中的可能,对高龄和合并脑血管病史患者尤其有利。结合束径技术和股动脉超选分支动脉技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为保证腹主动脉分支血管供血,邓宏平教授团队利用3D打印模型+“微雕”技术在主动脉支架上精确“开窗”。

术前,专家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根据老人主动脉CTA数据1:1还原出透明血管模型后,在支架上精确确定四个血管分支的位置和大小,为老人绘制出“血管地图”。

术中,邓宏平教授团队通过大腿处的微小穿刺口,将特制支架送入老人腹主动脉,这个“聪明”的支架到达预定位置后自动膨胀展开,预先设计的四个“窗口”精准对位四根分支血管开口。

术前DSA显示腹主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左图)。术后DSA造影见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消失,四支分支血管供血正常(右图)。

整个“3S”技术理念指导下的腹主动脉“四开窗”手术无需开胸剖腹,仅耗时3小时完成。术后患者清醒无需住重症监护室直接回病房,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5天后康复出院。

主动脉微创手术“3S”手术技术理念的率先提出及成功实施,标志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在复杂主动脉疾病微创领域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