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1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承办、《新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办的“於可训小说创作研讨会”在汉召开。来自省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於可训的小说创作,从学者型作家的创作特色、民间叙事的审美意蕴以及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等不同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对古典笔记小说传统的自觉吸纳与继承
於可训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当代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与文艺理论家,已出版《於可训文集》10卷。近年来,於可训投身文学创作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已出版小说集《乡野传奇集》《才女夏娲》《鱼庐记》《祝先生的爱情》《渔人故事集》。其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自觉追求中国风范和中国气派,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个人风格。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指出,於可训笔下的乡村与城市、农民与知识分子构成了文学世界的两翼,延续了自鲁迅以来的现代文学传统。张清华特别强调,於可训的作品具有“传奇美学”特质,风俗画与传奇性、命运感与沧桑感交织,在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
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在视频致辞中追忆30余年前听老师於可训讲课的场景并表示,於可训的小说创作始终流淌着江汉平原的基因,却又超越了地域叙事的局限。“他的小说既有方言叙事的三重境界,也有民间叙事的现代转化。他的小说也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小人物书写的融合,可以说,正是对先生的‘文学要接续传统文脉’教学理念的生动诠释。”
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凸显人间温情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以《乡野传奇集》为例,指出於可训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特征。他认为於可训的《乡野传奇集》可以看作是作家回忆童年往事,为自己家乡作传的笔记体小说集,记录了故乡的历史演变。以使读者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蔡家园指出,许多当代作家在写作时过于“端着”和“绷着”,作品也不免有着紧张与焦虑,於可训作品则自然松弛、活泼有趣、匠心独运、别开生面,体现出“从心所欲”的境界。“於老师的小说创作,一方面源于对丰厚学养与丰富生命体验的融合,另一方面源于对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他的作品始终关注小人物命运,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凸显生命的尊严与人间的温情,以日常书写展示人性的幽微与光辉,自觉选择与提炼民间话语,探寻生命原乡与文化根脉。”
於可训近照。
创作素材主要取自自己的人生经历
说起“跨界”写小说的初衷,於可训用了他的一位老师说的话:自己不会炒鸡蛋,还要教人家鸡蛋怎么炒。于是在办了退休手续以后,他就决定把做了一辈子的学术研究暂时放一放,也来试试炒鸡蛋。
於可训表示,他的创作素材主要取自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不是一个经历特别丰富的人,跟那些传奇人物,更不能比。但我从记事开始,到如今年过古稀,毕竟也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年代。这个年代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无论是旁观还是当事,我也都算是过来人,所以我的记忆中留下的人、事,我对这些人、事的经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我的小说创作材料,都可以让我以之为原型或背景,展开想象和虚构。”
因为学习写作的需要,近年来,於可训比较关注中国古代与小说有关的文体资源。他认为,近代以来,学界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和学习借鉴多聚焦于明清以后的白话小说,对明清文言小说及其前身的古小说多有忽视。“我将学术界普遍认定的魏晋以前的古小说称为中国小说的‘段子’阶段,这些古小说无论是民间神话传说、典籍中的寓言故事,还是史家修史的‘史余’,多为短小精悍的‘小品’,有的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它们孕育了中国小说发生的元素,培养了中国小说的独特品质。以短成篇或合短成长是中国小说的一个传统。我有意利用这一传统资源,以改变长期习惯的西式写法,为自己的创作增添中国底气”。
(长江日报记者周璐 通讯员温泽霖 姜琪)
【编辑:陈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