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养花,不爱“画叉”的英语老师静待花开

4月29日,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14)班英语课代表刘梓玥站上讲台,用英语开始演讲。教师张静站在教室后排,想起2018年她第一次提出“课前演讲”时,有家长曾提出的担忧:“高中教学时间这么紧,搞这些会不会影响成绩?”

张静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14)班的走廊尽头,两盆“果汁阳台”月季在阳光下舒展着枝叶,十几个花苞含苞待放。这抹生机,是教师张静每日三次搬运、施肥、除虫的成果。

“土壤底肥调理好了,花儿就不愁不开。教育如养花,需以静心守候,以匠心培育,方能见证生命的怒放。”张静的微信朋友圈里,养花日志与教学手记交相辉映。从教28年,这位属虎的“静妈”用同样的耐心与智慧浇灌着一届届学生的青春。

自2018年起,张静每天的英语课有了一项固定仪式:课前1至3分钟的演讲。在她的备课笔记里,每个学期的演讲主题都经过精心设计:从“大事记”到“生命中的重要三人”,从“走进高三”到“告别”,无数个话题如珍珠般串联起青春的成长轨迹。这些“看似无用”的演讲,恰恰成了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张静的办公桌上,几叠试卷摞成小山。每套题她都先做一遍,删减重复题型,标注易错陷阱,再发给学生,确保学生每道题都做在刀刃上。“回家我也有家庭作业啊!论英语单科,我做的至少是学生们的10倍。”她笑着调侃,这种“笨功夫”源于二十年前同校前辈的启发——减负增效,不是口号,而是教师躬身入局的实践。

现就读于南开大学的季蓓瑾表示,跟着“静妈”学英语,没有太多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踏实、认真。初入高中时,她在文科方面比较有优势,但英语比较薄弱,成绩起起伏伏。一开始,她曾对“静妈”布置的作业有些不适应,慢慢地,跟着张老师的节奏,她发现英语学习越来越得心应手。

张静。

翻阅高三(14)班学生们的英语练习,永远找不到红色的叉号。填空题错了画圈,选择题不对画星,写作题波浪线标注金句,20分以上文章会收到“高分鼓励贴”……这种放大亮点的“无叉号批改法”,源于张静对“育人如养花”的坚持。她将学生比作不同品种的花,有的早春绽放,有的需经寒冬;有的香气浓烈,有的清幽淡雅。

现就读于兰州大学的黄雪欣曾因模拟考英语阅读错11题而崩溃大哭,“静妈”只是默默陪着她,听她倾诉。等她的情绪慢慢平复后,“静妈”又切换角色变成老师:“错了不怕,咱们与其纠结错误的结果,不如化作提升自己的宝藏。”随后,她将试卷分析细化到句子结构、逻辑衔接,甚至标点符号的用法。“作业不是审判台,而是发现美的镜子。”张静说。

当年那个因腰椎间盘突出只能睡折叠椅的学生王博,如今已成为合肥工业大学法律系的佼佼者,他说:“‘静妈’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灵魂。”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向洁 通讯员王雯婷 宋迪)

【编辑:陈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