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4日讯 一对胎龄仅27周、出生体重分别为700克和810克的极低体重双胞胎姐妹,近日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多学科团队协作下,成功通过腋下微创切口完成床旁动脉导管结扎术,创下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技术新突破。
4月6日,方女士突发胎膜早破,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剖宫产诞下一对胎龄仅27周的双胞胎女儿,出生体重分别为700克和810克,两个“巴掌宝宝”呼吸微弱,浑身湿冷,全身皮肤像胶冻一样透明,小腿比成人拇指还细,随即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抢救。因为动脉导管未闭、肺发育不良,姐妹俩相继出现了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危急症状,保守治疗无法改善病情。
经专家综合评估,两个小姐妹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明确,已出现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需紧急施行手术。考虑到患儿生命体征不稳定,转运和环境变化都会造成无法预计的影响,心胸外科副主任周春龙决定在新生儿科为两个宝宝施行床旁动脉导管结扎术。
早产、极低体重、呼吸和循环极不稳定,这对手术而言是巨大的挑战。4月23日,周春龙通过显微镜,在双胞胎妹妹左侧腋下开了一个仅容一根手指进入的小口进入胸腔,小心游离动脉导管进行结扎,整个过程“快”“准”“轻”“稳”,仅40分钟就完成了手术操作。随后,双胞胎姐姐也顺利完成了“床旁动脉导管结扎术”。
术后,两个早产宝宝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得到了纠正,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她们自主呼吸逐渐稳定,已逐步脱离呼吸机。
“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两个疗程药物关闭动脉导管失败或有药物使用禁忌的患儿需尽早手术干预。”周春龙介绍,手术包括动脉导管结扎和胸腔镜手术,但超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往往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不能耐受转运和胸腔镜造成的气胸,需床旁处理,该院心胸外科团队通过手术改良,切口极小且不断胸壁肌肉,对患儿干扰少,不影响后期肩关节活动和外观,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概率极低。
(赵怡然 黄洁莹 周绪鸿)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