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靶同调,双重保险,武汉市第一医院中西医协同降服顽固性高血压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6日讯 “血压下去了,人也精神多了!”近日,有着20余年高血压病史的李老先生经中西医协同降压治疗后,从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出院,他感慨道:“中医好,西医好,中医+西医是‘好上加好’,这下终于把我这顽固性高血压给控制住了。”    

今年71岁的李老先生有着多年高血压病史,5年前曾接受冠脉支架手术,长期依赖降压药,但血压仍波动在160/95mmHg高位。半个月前,他血压突然飙升至180/105mmHg,伴随剧烈头晕、面红目赤、焦躁易怒等症状。在家人的陪同下,李老先生迅速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医。结合患者病史及血压状况,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眩晕症。

入院后,该院心内科高血压团队采用“态靶同调”策略,西医精准调控靶点,联合两种降压西药形成“血管紧张素Ⅱ抑制+钙通道阻断”双重机制以强化降压效果;中医则着眼整体状态调节,使用经典名方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同时根据眩晕症分型进行穴位贴敷和埋针治疗,进一步改善眩晕症状。

李老先生服药2天后头晕减轻,血压降至160/100mmHg。治疗1周后血压稳定于145/90mmHg,颜面潮红消退;持续治疗2周后,血压维持正常范围(125—140/85—95mmHg),未出现不良反应。

“就像给失控的血压系统装上双重保险。”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帆解释,西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扩张血管快速降压。中医则通过调节内环境、改善微循环实现标本兼治,天麻、钩藤等中药可缓解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山栀、黄芩等清热药减轻血管炎症反应。再结合穴位贴敷与埋针治疗,作用于双侧曲池、内关、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改善睡眠、安神醒脑,进一步协同降压。

张帆介绍,中西医协同治疗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的特色之一,中医个体化辨证施治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帮助优化西药剂量,避免过度用药。此外,中药在调节神经内分泌(如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如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协同降压作用。

中西医都把改善生活方式作为防治高血压的关键举措。张帆提醒,日常应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预防高血压,从每一天做起。(长江日报记者刘越 通讯员张梦石 谯玲玲 郑蓉)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