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6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田娟)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方法不断更新进步。最新的高血压治疗方法综合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先进医疗技术的应用,旨在更精准、安全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汪道文教授认为,“高血压防治是贯穿终生的健康管理过程”。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配合病因筛查、个性化方案和合并症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血压达标、远离并发症”的目的。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汪道文教授后,整理出以下四个关键点,以帮助大家科学应对这一健康威胁。
汪道文教授团队的临床科研专注农村高血压防治。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基石手段”
许多患者对降压药存在误解,认为“是药三分毒”“血压不高就停药”,这其实是对现代医学的认知滞后,这种观念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现在的高血压药物经过数十年验证,已经非常安全有效。”据汪道文教授介绍,常用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压,如减少体内水分、扩张血管或抑制血管收缩激素的生成。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定期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效果。
汪道文提醒,药物治疗应与体重管理、限盐、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改善协同进行,但药物仍是控制中重度高血压的核心手段。
难治性高血压要探寻病因
治疗高血压看似简单,实际上背后需要医生有非常完善的临床思维和专业知识。尤其是接诊到较为复杂的患者时,需要“抽丝剥茧”地对病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顺藤摸瓜”找到血压升高背后的病因,然后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汪道文教授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50岁男子患高血压5年,每天按时吃3种降压药,血压仍高达160/100mmHg,还常感觉四肢无力。检查发现,患者血钾偏低、肾上腺CT显示左侧有个小肿瘤,最终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通俗讲就是肾上腺肿瘤分泌的“保钠排钾”激素过多,导致用了多种降压药血压仍顽固难控。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血压逐渐降至130/80mmHg,用药也从3种减为1种。
“约10%~20%的难治性高血压存在治愈病因,如肾上腺疾病、肾动脉狭窄、睡眠呼吸暂停、长期滥用止痛药等。”汪道文提醒,高血压也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溯源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患者规律用药、改善生活方式后血压仍不达标,尤其伴随低血钾、头痛、打鼾等症状,需进行激素检测、影像学等专项检查。找到“病根”后,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介入治疗明显降低血压,甚至停药。
高血压治疗需“量体裁衣”
高血压治疗不是“千人一方”,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就像量体裁衣一样。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用药不同。”汪道文说,像老年人血管容易硬化,优先选“地平类”药(如氨氯地平),帮助血管放松,改善供血;中青年人常因压力大、熬夜导致高血压,多用“沙坦类”药(如厄贝沙坦),抑制体内升压的激素;孕妇则需特别小心,只能用对胎儿安全的药(如甲基多巴),其他降压药可能影响宝宝发育。
汪道文教授认为,高血压治疗的关键是“稳中求胜”。降压不是越快越好。医生会从小剂量开始,观察2—4周后再调整,避免降压过快引起的头晕、心慌等不适。如果一种药效果不好,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联用其他类型药,既能增强效果,又减少副作用。
另外,患者在家也要经常量血压,最好早晚各测一次,就诊时把血压记录给医生看,方便医生个性化治疗。
合并症患者需要“多维度作战”
高血压常常和糖尿病、心脏病等“结伴而来”,这时治疗方案需要“多管齐下”。
“不同的合并症,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和需要达到的降压目标。”汪道文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为例,这类患者容易出现肾损伤,需要优选“普利类”或“沙坦类”药,既能降压,又能保护肾脏。这类患者的血压需要控制得更严格,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糖也要达标。如果高血压合并肾病,除了限盐、避开伤肾的药物外,每三个月都要查一查血肌酐和尿蛋白,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他建议,高血压患者合并多种疾病时,最好是挂“高血压专科”或“心血管科”,并定期复诊(至少每3个月一次),以便让医生综合动态调整用药。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