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适宜技术、药食同源”,协和医院形成一整套中医降压方案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6日讯(记者罗兰 通讯员聂文闻)45岁男子因遭遇突发事件情绪异常波动,不仅有“上火”表现还意外发现血压“飙升”持续不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为他带来中医特色疗法,一周后男子血压恢复平稳。

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73年,是新中国最早一批设在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之一。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胡德胜教授表示,中医治疗高血压讲究的是辨证施治、辅以中医适宜技术和药食同源食疗,经过几代人的临床经验积累,科室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案。


胡德胜教授为血压异常的患者把脉问诊。

高血压有“四大核心”证型,讲究“一对一”辨证施治

近日,45岁男子王先生来到协和医院中医科胡德胜教授专家门诊。患者自述身体一向很好,前不久因和同事发生强烈冲突,近一周意外查出血压偏高,最高时可达162/98mmHg,还出现了头痛头胀、急躁易怒、大便干结等各种“上火”症状。胡德胜教授为王先生把脉观舌,见其脉弦苔黄,结合王先生自述的各种症状表现,诊断为肝阳上亢证,遂采用耳尖放血。中医认为,人的耳背沟为“降压沟”,胡德胜教授在王先生的耳背沟、交感穴、心穴、肝穴予以穴位贴敷清肝泻火中药药粉,10分钟后血压降至137/78mmHg,持续给予一周治疗,血压未反弹。

在协和医院中医科,高血压被细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四大常见核心证型,并形成“一人一方”的精准治疗体系。

胡德胜教授详细解读了高血压的四大核心证型:一是肝阳上亢证,其发病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临床上以天麻钩藤饮随证加减;二是痰湿中阻证,多与饮食不节有关,临床以参苓白术散随证加减;三是瘀血阻络证,如跌扑损伤或气滞血瘀,临床以通窍活血汤随证加减;四是肝肾阴虚证,为肝肾阴液亏虚所致,临床六味地黄丸随证加减。

中医适宜技术助“降压”,有“简便廉验”之效

胡德胜教授介绍,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医之瑰宝,有“简便廉验”之效,能有效辅助调节身体机能,对高血压等病症起到良好防治作用。

针灸疗法可“疏通经络”助防血压进展。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如太冲、曲池、足三里、百会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达到降压效果,还可预防高血压病程进展。

耳尖放血可“清热泻火”辅助降压。耳尖放血是通过针刺耳尖部位(耳廓最高点)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调节气血、平肝潜阳的效果,可以清热泻火辅助降压。

耳穴埋豆法可调节脏腑,有助于血压稳定。

耳穴埋豆“刺激穴位”助稳血压。通过刺激耳部穴位,如耳背沟(降压沟)、神门穴、交感穴、心穴、肝穴、肾穴等,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敷贴疗法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患者,能够稳定患者血压,且安全性良好。

穴位敷贴法可助人体气血平衡,有助于缓解高血压的病程进展。

穴位敷贴“渗透刺激”助改善症状。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将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降压的效果,常用于预防高血压病程进展及改善患者症状。

高血压患者怎么吃?专家给出“药食同源”方案

胡德胜教授在接诊中发现,不少患者虽坚持服药,却因饮食不当致血压波动。他表示,高血压人群可依据不同体质运用“药食同源”食疗方,从日常饮食入手稳定血压。

胡德胜教授表示,患者可根据高血压前期不同体质特征进行饮食调整、辅助降压。例如,阴虚型体质者宜食用银耳、百合等清凉滋润的食品;痰湿型体质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用薏米、冬瓜、白萝卜、山药、莲子等健脾利湿之品;瘀血型体质者可多食用深色蔬菜如黑木耳、番茄、紫甘蓝、香菇等,有助于清除血液垃圾;肾虚者可多食用黑豆、山药豆、猪脊骨等“补肾”食物。胡德胜教授提醒,患者如果对自己的体质类型不清楚,可以前往正规医院中医科,请中医师辨识体质。

专家简介:

胡德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

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届“青年岐黄学者”

专家门诊:

周二上午、周三全天、周四上午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