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文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组织2023级本科生赴黄陂坡寨山劳动教育基地开展为期三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算法赋能农业,科技扎根土地”为主题,通过田间劳动、课题调研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推动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农业生产实际深度融合。
活动中,学生们在基地农户指导下,参与果蔬种植、土地翻整、灌溉系统搭建等农事劳动。“第一次扛起锄头挖水渠,才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学生郭娇娇感慨道。
依托专业优势,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开展农业场景创新课题研究。2023级电子信息工程彭瀚宇、田朝阳、闫宇升团队设计了一个集环境监测、智能控制与远程通信于一体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对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的智能监测,帮助农户精准调控大棚环境;算法优化组则基于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当地作物生长数据,设计了一套种植密度优化方案,预计可使亩产提升8%-12%。一名参与项目的学生表示:“课本上的聚类算法竟能用来规划农田种植区域,这种学以致用的体验太有意义了!”
在坡寨山基地的茶园里,同学们在学习采茶制茶这一传统技艺的同时,任教教师把握时机,将“基于图论的无人机植保路径规划”中这一原本抽象晦涩的《数据结构》建模和算法教学内容迁移到生动现场,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多学科知识融合和探索技术前沿的积极性。
计算机学院缪琦副院长表示,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培养知行合一的关键纽带。学院将持续推动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鼓励学生用代码解决实际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据悉,该院计划将坡寨山实践经验推广至更多乡村地区,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农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讯员武凌 施慧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