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十七万张纸巾一张一张揉搓后做成毕业作品,美院这名毕业生“慢捻”出生活真味



面对竞争,面对AI,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该如何克服焦虑,冷静应对?5月30日,在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2025年毕业生毕业作品展上,一件由十七万张纸巾经过一张一张手工揉搓后组成的长达两米的纸墙,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也给出了作品设计者内心的答案。这件作品出自雕塑专业毕业生张晨,她用整整五个月时间,每天手搓上千次,将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常消耗品纸巾,变成了一件装置艺术作品。

家人在展览现场打卡留念。

张晨来自武汉市经开区。毕业前夕,面临找工作、进行毕业作品设计等种种压力,她一度倍感焦虑。“紧张时,我无意把手边的纸巾搓成长条,焦虑感好像得到一些缓解。这也因此成为我的毕业设计灵感来源。”张晨说。

在顺利完成前期构思和创作草图并得到毕业指导老师陈晓春的肯定后,张晨开始了一个人重复性的搓纸巾工作,这是创作中最无聊、最漫长的阶段。她坐在教室地板上,不停重复着手搓纸条的动作。长时间的劳作让她的指腹磨出了泡,最后起了厚茧。

张晨独自工作。

今年3月,在一次和家人视频电话时,细心的母亲周萍萍看到张晨贴着创可贴的手,问了下情况后没说什么就挂了电话。第二天,周萍萍突然给女儿打来视频:“你爸把全家都叫来给你帮忙了!” 视频的那一头,在汉南家中的爸爸张金勇在认真地裁纸,奶奶戴着老花镜,手上沾着水仔细数纸,姑姑、姑父在一旁有条不紊地整理纸卷,外公、外婆拆着整箱纸巾,就连妈妈的同事唐阿姨也加入其中帮忙搓纸。

张晨及家人深夜劳作场景。

“我们其实不能完全理解孩子完成这个作业的意义。我们只是觉得,孩子愿意认真做一件事,自己也该出一份力。”张金勇说。

张晨的家人都是普通的打工人,对艺术并没有太多的感悟,平时她感受到的更多是家人传递的生活态度。“我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里没有‘艺术’这个词,但对手工、对劳动、对一点一滴做事的认真态度,从来都不陌生。妈妈总说她和我爸没读过什么书,这辈子不能在一些大事上给我助力,但是能在这种力所能及的小事上能给我最大的支持。”张晨说。

“很多人问我,搓这些纸条有什么意义?”张晨在创作笔记中写道,“我只能说,我希望它能让大众以新的视角在物质的生活中守住那份对生命质感的知觉。”张晨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机会多,却也容易陷入焦虑、浮躁之中。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有一份沉下心的勇气。这件毕业作品的创作过程就如同日常生活本身,琐碎却真实,辛苦却踏实。在高效、快捷、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今天,这种看似笨拙的慢反而更具力量,“更能帮助我对抗焦虑感,带来内心的平静。”

张晨的指导老师陈晓春评价,张晨的这件作品不追求炫技,也不寻求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力,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公众参与到这场手工创作的情感互动中。艺术从来不在云端,应该是生活的真味,也是艺术扎根生活、反哺社会的生动写照。

(陈玲 通讯员刘小荣)

【编辑:符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