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31日讯 “爸爸妈妈,我很坚强,我一定会快快康复,早日回到你们的怀抱。”这封信来自武汉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小勇(化名),由责任护士王亭“代写”而成。小勇的妈妈流着眼泪回信:“爸爸妈妈都在家等你。”5月30日,小勇平安转出儿童重症监护室,回到父母怀抱。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武汉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做了一项特殊工作:替住院患儿给父母“写信”,搭建沟通平台。在父母和医护人员关爱与支持下,好几个孩子病情好转,转回到普通病房治疗。
家长给孩子们写的回信。图由医院提供
缘起:护士替重症监护室宝宝写“家书”
儿童重症监护室是封闭的治疗环境,来住院的孩子要么年纪小、要么病情严重,无法正常交流,父母除了担忧,还有浓浓的思念。今年儿童节前夕,武汉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决定,开展“以儿童和家长为中心”的团体叙事活动,替孩子们给守候在外的父母“写信”。
小勇是早产儿,患有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呼吸系统发育也不完善。5月21日,刚满月不久的他做完肠造瘘手术,戴着呼吸机住进儿童重症监护室。
“早产,又生病做手术,孩子身上插满管子,不能自己吃奶,瘦得皮包骨,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责任护士王亭回忆,她和同事每个小时都会去查看小勇的情况,摸摸孩子的头和小肚子。摸到孩子小手时,小勇会用力抓握护士手指,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我很坚强”。5月27日,替小勇给父母写信时,王亭在信里写上这些细节,希望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勇敢,增强信心,陪伴孩子与疾病作斗争。
父母认真给孩子回信。图由医院提供
小勇父母的回信虽然短,但期待孩子回家的愿望却很朴实。王亭在床头读给小勇听,为他鼓劲。小勇也很争气,康复过程一切顺利,很快就脱离呼吸机,转回新生儿外科普通病房,可以由父母亲自照料了。
王亭介绍,她负责的患儿有5名,其中两个大孩子病情相对平稳,亲自给父母写信,另外3个婴儿都由她“代笔”,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康复情况等,模仿孩子的口吻写信。“拿到‘信’后,家长们都很激动。”王亭说。
家长们通过视频探视患儿。图由医院提供
圆满:好几个孩子平安回到父母的怀抱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陈丽介绍,当时,儿童重症监护室里住了十多名患儿,除了医护人员“代笔”写信、请父母给孩子回信外,医务社工还带领家长们亲手为孩子制作儿童节礼物,通过多种互动方式缓解患儿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加深对治疗过程的了解,增加治疗信心。
护士替患儿“代笔”写信。图由医院提供
两岁女孩萌萌(化名)是脑炎患儿,住进儿童重症监护室后一直处于昏睡状态。收到女儿的“家书”,萌萌爸爸一开始有些排斥,沉默着不肯接过来。直到社工拿出手工材料,请他给孩子做礼物时,他才红着眼睛叠起彩纸,做了一个粉色的花篮。在社工的心理疏导抚慰下,萌萌爸爸逐渐敞开心扉,讲述对女儿的思念和对治疗的担忧:“女儿平时最喜欢粉色,这个她一定喜欢;希望女儿能渡过这次难关,以后一切顺利。”
最后,萌萌爸爸拆开“家书”查看,又抹着眼泪给女儿写了回信。视频探视时,看到放在萌萌病床前的回信和花篮,爸爸忍不住连声呼唤她:“萌萌,你能听见爸爸说话吗?”在护士的引导下,原本昏睡的萌萌对爸爸的声音作出反应,慢慢将头转向手机屏幕,缓缓睁开眼睛。爸爸再次哭了:“我以为她感受不到,原来她一直在听。”
“许愿墙”承载了家长们对孩子的爱与期待。记者王春岚 摄
5月31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该科“许愿墙”看到,家长们的回信流露出浓浓的爱,有的父母夸奖孩子善良乖巧,“等你回家”;有的爷爷奶奶鼓励孩子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还有哥哥、小姨等家人对孩子写出“加油,你很棒”的激励。
护士们将父母的回信和亲手制作的手工礼物送给患儿。图由医院提供
“这个肺炎患儿,妈妈回信‘宝贝加油’,他果然很快退烧,精神状态也好了,转到普通病房;这个也是肺炎患儿,不但父母给他写回信,奶奶也写了,现在也转回到普通病房……”陈丽说,收到父母的回信和礼物,孩子们备受鼓舞,近几天,好几名患儿病情好转,转出了儿童重症监护室。“这是给孩子、家长和我们最好的儿童节礼物。”她说。(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戴红燕 薛源 张璟祎)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