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
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
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
发起猛烈进攻
制造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3道问答
为您揭开七七事变
背后的历史真相
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01
日军如何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宛平城附近,联结平汉铁路和北宁铁路,地理位置重要。
1936年9月,日军进驻丰台后,经常以演习为名在卢沟桥附近挑衅,有时甚至逼近宛平城。
据《昭和的战争》记载,1937年7月1日,日军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向记者表示:
“浪人们和一些野心勃勃想捞一把的人渴望着闹事,在天津散布种种谣言,甚至有人说:‘七月七日将发生一个事件。’”
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带领,以卢沟桥为假想攻击目标,在宛平城以北地区举行夜间军事演习。
日军轰炸宛平城
深夜零时许,日军声称演习时一名士兵失踪,并在没有任何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判定是中国军队开枪,并诬指所谓“失踪”士兵被中国军队胁迫进入宛平城,欲闯入搜寻。
7月8日凌晨3点,华北驻屯军已制订出对事变的《宣传计划》,包括军事行动、特务活动及外交活动计划。
计划指出,要“证明事件发生非我方有计划的行为。但过多的强调,将陷于自我辩解”。计划要求在宣传中避免使用“表示不扩大、就地解决等意图”的措辞。
经研究,全文汉文译稿约4000字,仅要领部分就有数十条,几乎不可能在数小时内拟出如此详尽缜密的计划,这表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是有预谋的。
02
中国军队如何奋起反击?
1937年6月初,中国驻军第29军加强对北京市区、郊区的巡逻和城门的守卫。为加强驻守兵力,第29军配置了4个步兵连,并配属重机枪一连及轻重迫击炮各一连,计1400余人。
7月7日夜,日军挑衅的消息传到第29军副军长秦德纯处,他派出交涉员同日方交涉。
此时,日方失踪士兵已归队,然而日军仍然坚持要进宛平城搜查,他们一方面称“须明了如何失踪情形,以便谈判”,一方面赶派援军包围宛平城。
日军无理要求遭到中方拒绝后,即向中国守军发起攻击。第29军将领秦德纯、冯治安、张自忠等召开紧急会议,并联名致电国民政府,表示抗战决心:
“彼方要求须我军撤出卢沟桥城外,方免事态扩大,但我方以国家领土主权所关,未便轻易放弃。倘彼一再压迫,为正当防卫计,不得不与竭力周旋。”
第29军军部发出命令:
“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7月8日晨,中日两军在龙王庙附近遭遇,中国守军冲入敌群,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死伤官兵180余名。日军另一部分兵力向宛平城东门发起进攻,并炮轰城墙。
面对日军以优势兵力向宛平城进犯,中国守军官兵团结奋战,冒着猛烈的炮火,连续击退敌军进攻。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
双方激战至7月8日15时50分,日军增调重兵,第29军将士顽强抵抗,日军几次进攻宛平未果。
7月8日深夜,中国守军突击队员秘密接近铁路桥,冲入日军阵地,全歼了占领铁路桥的日军。
7月9日凌晨,第29军收复失地,恢复了永定河东岸的态势。
03
七七事变激发了全国人民怎样的抗战斗志?
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7月9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等前往庐山会见蒋介石,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7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共产党员和工作人员会议上,勉励大家“完成一切必要的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立即组织发起各界抗敌后援会,发动群众团体开展各项救亡工作。
北京民众救亡团体冒着危险赴前线慰劳抗日勇士。北京各校师生纷纷组织战地服务团准备赴前线效力,市民也踊跃援助前线。
各国华侨迅速组织华侨抗敌后援会、救灾总会、华侨筹饷会等团体,或捐输财力,征集药品,或亲自回国,直接参加祖国抗战。
卢沟桥中国守军的奋起抗敌,开始演变成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宛平城墙上的弹痕触目惊心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编辑:王戎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