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长期靠“打吊瓶”进食维持生命,胸外专家用结肠为他重建“新食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8日讯  湖北孝感67岁的赵先生因食管癌多次接受手术,术后却无法经口进食,仅能通过经肠道注射营养维持生命。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胸外Ⅲ科专家团队巧妙实施“结肠代替食管”手术,为他重建了一条“新食道”,帮助他正常吃饭,并在多学科协助下成功闯过最凶险的出血关。

7月4日,经过围术期的精细化管理,赵先生终于战胜了重重险阻,恢复经口进食并康复出院。

2024年赵先生被确诊为食管癌,并在当地接受了食管癌根治术,但因手术切除了大部分食管和全部胃组织,半年来,赵先生无法经口进食,只能依靠空肠造口管道来维持营养支持。

经多方咨询,赵先生一家得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首创的“结肠代食管”手术,对治疗食道癌有“奇效”。抱着一丝希望,老人来到该院胸外Ⅲ科康敢军教授处求助。

康敢军教授团队在仔细了解其复杂病史后,召集了多学科进行术前讨论,制定了结肠代食管术。

据悉,结肠代食管术是利用患者自身的一段结肠,替代被切除的病变食管,重新搭建一条食物通道。20世纪60年代,该院胸外科在全国率先开展这项技术。

根据赵先生的病情,他接受这一手术需要仔细分离因前两次手术后导致的颈部、腹部脏器粘连,同时涉及结肠-食管、结肠-空肠、结肠-结肠多个吻合口。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胃肠外科专家团队的通力协作,胸外Ⅲ科康敢军教授、黄杰教授、汪巍副教授手术团队“抽丝剥茧”精准吻合,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针对老人高龄且经历多次重大手术,凝血功能异常尚未完全纠正,营养状况极差、感染风险极高等复杂情况,该院多学科团队为赵先生定制了全面的围术期管理方案。最终,赵先生顺利康复出院。

康敢军教授介绍,结肠代食管手术由于其操作复杂、难度高、风险大,被称为食管外科的“珠穆朗玛峰”。该院已开展千余例此类手术,让更多食管灼伤及食管癌患者重新找回“口福”。(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邹亚琴 汪巍)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