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区位优势要“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武汉港坐上内河铁水联运“头把交椅”

7月8日上午,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码头,高耸的岸桥将一个个集装箱精准吊装到无人集卡上。

这些集装箱来自不同地方。有的来自长江上游的重庆,有的来自沿海的上海,还有的来自远洋的日本、韩国。很快,这些集装箱便沿着专用通道,转运至不远处的铁路堆场,转乘火车,驶向全国乃至中亚、欧洲腹地。

铁水联运,这是一场高效的运输。



繁忙的阳逻港码头。刘斌 摄


8日,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以阳逻港为核心的武汉港完成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4%。这是该港连续第二年摘得全国内河港口铁水联运总量和增幅的“双料冠军”。

连续两年全国第一,这个内河港口,为何成了货主争抢的“香饽饽”?


武汉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正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铁水联运,简单说,就是货物通过船舶运抵港口后,无需落地拆箱换装,直接“坐”上等候的火车,运往内陆目的地;或者相反,内陆来的货物在港口无缝“换乘”船舶,驶向大海。这比传统的“水运+公路+铁路”分段运输模式,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

武汉天生就是做铁水联运枢纽的料。“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在武汉阳逻港交汇,让这里成为中西部地区联通全球的重要枢纽,依托“黄金水道”及与京广、沪汉蓉等国家铁路大动脉,武汉港现已开辟了铁水联运线路50多条。向东,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向西,中欧班列驰骋亚欧大陆。

这样的换乘,的确是无缝衔接。今年,阳逻港先后开通中欧班列(武汉)、中亚班列(武汉)第二始发站,实现货物“下船即上车”直通中亚、欧洲。

2月底,一列搭载着60台东风汽车整车的“武汉—钱凯”亚拉陆海新快线专列从CSP武汉码头缓缓驶出,以铁海联运的方式直抵南美洲。整个行程较以往全程水运节约了12天。

用时少又省钱,货流滚滚而来。“以前主要是省内及周边省份的货,现在西南的汽车零配件、华东的电子产品,甚至日韩的精密设备,现在都要经阳逻港进出口。”湖北中外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展旭指着阳逻港繁忙的作业区介绍。



阳逻港集装箱水铁联运二期(CSP武汉码头)与铁路无缝对接。冯安澜 摄


“这里的铁水联运十分高效。”不少货主这样评价武汉港。

走进阳逻港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船舶动态、货物信息、设备状态一目了然。作为长江中上游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里24小时运转的智能系统就像给港口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7月7日下午,在CSP武汉码头中控室,操作工金婷婷正在用手柄抓取集装箱,一次可以控制好几台龙门吊,集装箱吊装变得和“抓娃娃”一样简单。“智能理货、无人集卡这些黑科技,让货物周转更快、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金婷婷说。

来自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推动全市口岸智能闸口覆盖率达100%,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动放行,“AR鹰眼”等智慧应用让跨境贸易实现“一站式”办理。

硬件升级同样功不可没。随着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完成,汉江33公里航道提升至二级,长江中游航道真正实现了“寸水寸金”。据测算,水深每增加0.1米,2000吨级货船就能多装170吨货物。

如今的武汉港已形成9大港区、150个生产性泊位的宏大布局,年最大集装箱通过能力突破400万标箱,年吞吐量达1.5亿吨,构建起以阳逻港为核心,经开港、花山港、金口港为支撑的现代化港口群。

今年,花山、汉南港区获批临时开放,武汉港开放口岸扩大至3个港区7个泊位。更令人振奋的是,5年来武汉港相继开通直达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国际直航航线,并与中欧班列无缝对接,形成海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2024年,武汉阳逻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7万标箱,出入境船舶超100艘次,两项数据均领跑长江中上游。

从智慧港口的“最强大脑”,到黄金水道的“硬核升级”,再到国际航线的“开疆拓土”,武汉港的两次“夺冠”,是久久为功拼出来的。


中欧班列(阳逻港)第二始发站首发。通讯员徐晨 摄


武汉港的雄心不止于此。7月8日,《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为这个“超级枢纽”的未来勾勒了清晰蓝图:建成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成为畅通长江经济带要素循环、赋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根据《方案》,未来三年,武汉港将重点发力港口基建、临港产业、航运服务及体制创新四大领域,驱动航运经济。在铁水联运方面,《方案》也给出清晰目标:到2027年,改善三级以上航道42公里,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年增3条以上,武汉港集装箱水水中转占比超过5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我们将加快形成水、铁、公多式联运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长江新区相关负责人称,将积极构建“上游全中转、下游全分流”运输模式、全球性江海联运网络。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则自我施压,将推动建立完善的绿色智能船舶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为新一代内河航运体系提供坚实的装备保障。

7月8日下午,刚刚完成“武汉阳逻港—印尼拉博塔港”首班专轮航线的“华航汉亚5”轮船长郑好说:“12天3000海里的行程十分顺利,这也为武汉港开辟更多国际航线提供了宝贵参考。”

如今,武汉港这座铁水联运“超级枢纽”,不仅让武汉这座内陆城市有了通江达海的决心,更有了参与全球竞争的信心。

(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 制图:张莉)

【编辑:陈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