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这十年,城市万物生长

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今年7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十年来,党中央对城市工作的要求既一脉相承、更与时俱进。而今,我国城市发展重心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拥有7座超大城市、15座特大城市。过去这十年,随着我国城市能级提升、治理智慧化、活力迸发、空间有序生长,城市内涵更为丰富、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一座座城市也在用自身的发展实践,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篇章。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十年,万象更新。对城市而言,经济数据上的变化最为直观——2024年,我国GDP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达到27座;十年前,仅有9座城市突破万亿GDP。这十年间,我国大部分城市GDP实现翻倍增长。

以武汉为例,2014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2023年,武汉GDP站上2万亿新台阶,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这期间,英雄的武汉经受住世纪疫情的严峻考验,经济总量始终稳居全国城市前十,彰显出强大的经济韧性,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这十年,中国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闪耀世界。

7月15日,由汉阳造·峰飞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航空器飞行在武汉上空。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半个多月前,在华工科技第三届创新日活动上,涵盖光通信、激光装备、AI+工业制造等领域的9项最新科技产品同时亮相,是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创新投入、保持全球竞争力的真实写照。

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这十年,一大批优势产业在城市从生根发芽到茁壮生长,吸引一批批全球知名企业、投资机构、创业者来到中国扎根,和城市实现共赢。

国内外知名企业频频来华投资加码,看中的不仅是中国肥沃的科技和人才沃土,更是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充分期待。

今年6月底,专注新能源赛道的世界500强企业盖瑞特宣布将在武汉设立创新中心,攻关多项行业前沿技术。这是这家外资企业过去20年间第三次在武汉追加投资。

如这般“双向奔赴”的故事,在武汉等城市频频上演。正如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所说,“希望与武汉共同谱写一段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共有3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武汉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稳居中部城市第一。

今年2月10日,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我国超大及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出炉。面向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有了新定位、新方向。比如,武汉被赋予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定位,并且将发挥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以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功能。

城市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变成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

10秒生成检查报告、不到1分钟完成一份门诊病历……今年2月以来,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纷纷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市民看病就医更方便了。

过去这十年,无数青年在城市看到希望,撒下人生第一颗创业火种。从线下“一窗通办”到线上“一网通办”,覆盖全市各区的政务服务中心,半天内就能注册一家企业。

如今,从地铁车厢到三甲医院,从政务大厅到24小时便利店,一张无形的数字网络正将城市服务串联成有机整体。

3月26日,一列空轨穿过高新大道路边的一片樱花树。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在一座城市生活的便利性、舒适度如何?很多时候,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就能让市民提升幸福指数。

比如,为了缓解道路拥堵,街头的红绿灯与导航软件联动,最大程度预判通行时间,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也提升了通行效率。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离不开一系列智慧技术和设施的助力。这一点,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街道千家街社区党委书记刘佳深有感触。她介绍,去年,社区内一辆电动车燃起不明烟雾,在AI技术加持下,智慧社区治安消防联动服务平台一键识别了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自动向社区工作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有效避免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创新探索科技赋能社区治理方法路径,越来越多的社区正向精细化治理迈进:江汉区八古墩社区整体接入智慧调度平台,数字化集成住宅、商业、医疗、教育、交通等资源信息,实现智慧物业管理服务;硚口区长寿社区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创建,老年人佩戴智能手环,健康数据实时上传至区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被引入寻常百姓家,设施智能、服务便捷、场景多元的“智慧社区”正遍地开花,一座真正“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这十年,新市民群体作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城市建设者转变为“城市新主人”。

外卖配送员齐明静从襄阳来到武汉送外卖,最高峰时一天送餐量达到100单。如今,她已在武汉安家落户,如愿成为一名“新武汉人”,在老家的孩子也顺利在武汉上学。

中国美国商会华中分会执委会主席卡腾龙全家来到武汉生活已有21年,还获得了一张给他带来身份认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适合外籍人士的教育资源显著改善,城市生活配套日益完善,政府始终支持外资企业并积极回应……”

城市治理的“绣花精神”,让城市既有澎湃活力,又不失温馨细腻。

城市“新面孔”越来越多,机器人也成了武汉的“新市民”。

7月11日,武汉大学科技人员正遥控一款时空智能人形机器人。  长江日报记者 高勇 摄

樱花季,民警带着机器人“智警小珞”来到珞珈山下巡航;长江经济带水域经济博览会现场,机器人“水宇哥”变身科普讲解员;光谷街头咖啡店里,人形机器人“天问”把一杯杯咖啡送到顾客手中。在武汉,“新市民”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创新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这样的创新不止在科技领域,也涌现出更多贴近普通市民的消费场景。

今年,汉口、武昌、汉阳已有7处临江而设的露天电影场,长江和城市夜景成为巨型幕布,托起武汉人的温柔梦想;在蔡甸、黄陂、江夏等地的绿水青山间,一顶顶帐篷撑起消费新场景,让生态资源成为拉动消费的“流量密码”;黎黄陂路、楚河汉街、汉阳造艺术区,CityWalk(城市漫步)不断出圈,城市的浪漫与烟火气交织共生。

武钢云谷606等城市闲置空间不再“沉睡”,通过优化体验场景,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地方成为激活文旅热度的新载体。

作为黄陂首家“村咖”,“乡巴克”稻田咖啡创下单日售出200多杯咖啡的成绩。如今,各式“村咖”更是遍地开花。“周末喝村咖”成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焕新的场景,让百姓的幸福生活圈有了更丰富的落点。

废弃矿山灵山,变身生态公园;东湖绿道蜿蜒,串联城市与自然;长江两岸织绿,营造世界级滨水空间……这些变化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让武汉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生态底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月2日,阳光明媚,武汉东湖绿道白马驿站迎来大量市民游客享受五一假期。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这一幅幅生态画卷的绘就,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与创新。

2016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一期正式开放。近十年间,东湖绿道从线成环,已铺就105公里的“翡翠项链”,串联起33平方公里的潋滟湖光。

“2016年冬天,我骑着自行车沿绿道骑行,寒风袭来,心里却是暖的。”退休教师陈秀清是这条绿道最早的知音,十年间,她见证了昔日的塘堰渔场悄然蝶变,湖水实现了从劣Ⅴ类向稳定Ⅲ类水质的跃升,水体清澈了,水鸟鱼群也回来了。

曾经单一的防洪堤坝,如今已脱胎换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以现有的中心城区江滩公园为基础,将生态空间逐步向新城区段、郊野区段延伸,形成“长江画廊”,涵盖长江岸线284公里、汉江岸线112公里。

城市的“任督二脉”如何打通?遵循“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原则,武汉用十年时光给出答案。

2015年12月28日,随着地铁3号线的开通,武汉依托4条全长约180公里的地铁线路支撑起三镇的联络。

十年间,在多轮规划建设下,武汉已开通12条地铁线路,全长518公里的轨道网络实现了日均超过400万人次的穿梭流转,37座换乘站构筑“一小时通勤圈”的坚实骨架。

这样的变化,甘肃留汉大学生吴晓敏的感受十分真切:“第一次坐地铁穿越江底隧道,就为这座城市的进取开拓所折服,在这里长江从来就不是天堑。”

“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2024年,作为“长江中上游第一港”,武汉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7.63万标箱,占长江中上游港口的33.7%。在此基础上,该港去年完成了23.16万标箱的铁水联运量,总量与增幅均列全国内河首位,成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典范。

“码头变大了,效率翻倍了!”30岁的阳逻港岸桥司机黄驰,在吊臂一抓一放间见证着黄金水道的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余睿 刘晨玮 刘海锋)

【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