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在长江之畔一片欢呼声中,2025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圆满落幕。渡江节超越赛事本身,成为武汉文旅的“金名片”,让每一位参与者在竞技之余,深度感受着这座滨江之城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现代活力。
在这场盛事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串联起跨越地域、连接心灵的温情,也映照出武汉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 台湾网友没闯进抢渡赛
却被武汉人“暖”成家人
来自台湾的隋宗霖,第一次踏上武汉的土地,本是为了圆一个渡江梦。
今年2月,隋宗霖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武汉运动博主肖浩分享的长江畅游视频,被壮阔的江水和热烈的氛围吸引,主动私信肖浩,两人就此成为“网友”。肖浩是渡江节的常客,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得知隋忠林想参加渡江节,便手把手指导他填资料、报名。“没想到台湾的朋友都在关注武汉的渡江节,能帮上忙很开心。”肖浩的热情,让远在海峡对岸的隋忠林倍感温暖。
7月10日晚,隋宗霖抵达武汉。接下来的几天,肖浩带着隋忠林来到自己所在的泳队。队员们像迎接家人一样欢迎他,陪他下水熟悉长江水域,带他畅游东湖、登黄鹤楼,用最地道的“过早”和“消夜”招待他。隋忠林每天跟着大家穿梭在武汉大街小巷,兴奋得像个孩子。
遗憾的是,隋宗霖在抢渡赛测试中未能达标,错失了参赛机会。肖浩看他失落,特意请他吃火锅宽心,还拍着胸脯承诺:“正式比赛结束后,我们泳友有自发的横渡活动,一定让你圆了渡江梦!”隋忠林望着身边这群真诚的朋友,感慨道:“比武汉更鲜活的是武汉人,这座城市太热情了,来一次终生难忘。”
■ 广东小伙带95岁外婆
重走武汉长江大桥
广东选手高广生陪95岁外婆在武汉见亲友。
32岁的广东小伙高广生,此次带着95岁的外婆李瑷芳来到武汉,除了完成自己横渡长江的心愿,更想让外婆重游这座承载她青春记忆的城市。
高广生的家族与武汉有着深厚缘分:外曾祖父1930年左右在武汉大学工作,彼时长江、汉水将三镇分隔,往来全靠船只。1957年外婆李瑷芳来武汉求学,与外公在此相识。那年恰逢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她和众多武汉人一样被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所震撼。
此次重游,高广生特意计划带外婆再游武汉长江大桥,他兴奋地跟外婆介绍:“现在武汉已经有11座长江大桥了,而且大桥入夜后依旧灯火通明,两岸的灯光秀更是璀璨夺目,真是太美了。”
同样见证武汉交通巨变的,还有来自江苏盐城的王明华。从事旅游行业的他,20多年来往返武汉数十次。2002年第一次来汉时,从盐城到武汉只有夜间大巴可选。“白天赶路怕耽误行程,只能夜里出发。”他回忆,当时第二天上午抵达武汉时,团队成员往往疲惫不堪,连欣赏黄鹤楼、东湖的力气都所剩无几。23年后的今天,王明华再来武汉参加渡江节,交通方式早已今非昔比,飞机一个半小时直达,高铁六小时即达。交通的便捷,让这座城市向更多人敞开了怀抱。
■ 提前一个月训练
武汉“走进”河南阿姨心里
河南选手武天凌在武汉大学留影。
61岁的河南焦作人武天凌去年报名渡江节落选后,今年提前一个月就在武汉租了房。“不仅为了训练,更想好好感受这座城市。”
6月18日,她一到武汉就直奔江汉路,以每月2200元的价格租下房子,“附近全是年轻人,每天下楼看着他们,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烧烤、冰粉、面窝、棒棒鸡、煎包……年轻人爱的美食,她一一尝遍。
一个月里,武天凌的生活像武汉本地人一样,早上8时出门闲逛,下午去长江训练,晚上吃完饭再逛夜景。除了黄鹤楼、东湖这些知名景点,中山公园、解放公园等本地人常去的地方也留下了她的足迹,有一次甚至从龙王庙徒步走到三阳路。凌晨4时人山人海的凌波门,给武天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由感叹:“武汉人太热爱生活了。”
让武天凌印象深刻的还有武汉的文化氛围。在中山公园的张公亭,她看到一位年轻妈妈给三四岁的孩子讲历史;在古德寺,孩子画笔下的建筑像会呼吸的魔法城堡;在武昌红巷,小学生志愿者们为游客讲解红色故事。这些细节被她一一记在心里,“等外孙再大一点,一定要带他来武汉,感受这里的文化和活力”。
提前租房的一个月,让武天凌从“游客”变成了“新武汉人”,而武汉的烟火气与文化味,已悄悄住进了她心里。
(长江日报记者樊友寒 实习生王奥洁)
【谢会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