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0日讯(记者徐佳)7月19日,武汉援藏工作队“小院课堂”正式开课,在两名藏语老师的指导下,10名队员学会“早上好”“谢谢”“不客气”等日常用语的藏语说法。
武汉市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领队王波介绍,“援藏小院”不仅是队员们工作生活的地方,更是连接汉藏情谊的温馨家园。为进一步深化工作队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相互了解,筑牢民族团结根基,工作队决定利用周末时间,在“援藏小院”常态化开设“小院课堂”。“后续每个周末都会请当地干部、老师为队员授课,把藏语课程作为第一课,希望队员们能够尽快融入乃东的工作生活,更好助力援藏工作,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王波说。
课堂上,藏语老师格桑曲珍和白玛从日常用语教起,把藏语发音用汉语拼音标注,并介绍了藏语的起源和发音习惯。格桑曲珍说:“很开心汉族队员来学我们藏语,学习藏语的最佳方式就是多说多练。”
队员们在课堂上踊跃提问,“经常听到的‘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汉语中有哪些词语和藏语的发音相似?”“每天练习半小时,多久可以和藏族同胞日常沟通?”
看到队员们学习热情如此高涨,白玛介绍,“有了语言的沟通,才有心灵上的沟通,现在西藏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育体系。”课程最后,两位老师和10名队员共同用双语喊出“中华民族一家亲”。
课程现场。 长江日报记者徐佳 摄
课后,队员刘剀向记者展示他做的笔记:“您好”是“kam sang”,“谢谢”是“tu ji qi”,每个单词他都做了读音标注。他告诉记者:“我觉得‘小院课堂’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个籽籽同心、守望相助的实践场。在这里,汉藏同胞共坐一张凳、同读一本书、齐唱一首歌,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援藏小院’里抱得更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次课堂互动中扎得更深。”
【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