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4日讯 直播间低价玉石“捡漏”能信吗?7月23日,记者从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获悉,有人因在直播间购买玉石被骗40余万元。
2024年初,市民黄先生被引流到一个直播间。主播英某熟练地推销各类“收藏级”“市场免检”玉石珠宝商品,“物美价廉”的假象让黄先生深信能“捡到宝”。
随后,黄先生被英某拉入一个玉石“捡漏”微信群。这个表面“生意兴隆”的群组,实际上早已被英某掌控——群内超九成买家为其操控的“水军”账号。
黄先生不明就里,眼见群内大额交易不断,警惕心被逐步瓦解。
2024年3月,英某摇身一变,以“马卿”的名义向黄先生提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定制需求”,并下足诱饵:愿意以52万元的总价,求购翡翠原石,并转账5.2万元作为定金。
此时,直播间里精准“送货上门”,恰好出现了一块和“定制需求”高度吻合的翡翠原石,半价急售仅29.7万元。黄先生既惊讶又兴奋,只需将原石转手一次,便可赚20余万元,他当即下单。
眼见“捕猎”成功,英某迅速让贺某冒充“马卿”助手赴武汉与黄先生签协议,约定现场交易,并一次性结清剩余46.8万元货款。英某的助手焦某则藏在幕后,操控“马卿”微信号与现场扮演“助手”的贺某语音通话。
这一整套组合拳彻底打消了黄先生的疑虑。然而,随着约定交易日期临近,“马卿”以工作繁重、资金周转困难等理由不断推后交易时间,直到承诺交易化为泡影。
正当黄先生心中不安加剧,尚未完全醒悟时,定制骗局竟又“升级”了。
一周后,黄先生在英某直播间看中两块翡翠原石。“料子加工好了,起了一对手镯,种水很不错,市场价40万—50万元,现在只需22万元!”正当他犹豫时,群里又有人“精准”提出与直播间展示一致的玉料需求。
尚未回过神的黄先生再次咬牙花22万元购入原石。但结局如出一辙——转账7万元定金后,买主找各种借口拒付尾款,导致玉料搁置在黄先生手中。逐渐察觉到不对劲的黄先生与英某协商退款退货,对方仅退还了10万元。
2024年4月,恍然大悟的黄先生报警,英某投案自首。两天内,焦某、贺某主动到案配合调查。
经鉴定,黄先生购买的翡翠原石实际价值为4000元、1500元,购买的手镯实际价值为3.8万元。公安机关另查明,英某等人还采用上述方式诈骗另一名被害人高某财物共计14万余元。
日前,江汉区检察院依法以诈骗罪对英某等3人提起公诉。鉴于被告人具有自愿认罪认罚、自首等情节,且家属已代为偿还被害人全部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法院判处英某、焦某、贺某有期徒刑四年十一个月至二年十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长江日报讯记者耿珊珊 通讯员邵恒媛 段寅杰)
【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