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作业分析系统逐渐普及,武汉市二桥中学数学教师张蓓却为它装上了“解码器”——在精准识别错题数据后,她手写思维导图、定制三步验算法,甚至把学生数学建模成果搬上国际舞台。她带领班级实现作业量直降30%,却让学生感到“作业惊喜变多”。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她让外国专家评价“被中国课堂感动”的AR江豚课件,让冰冷数据开出了温润之花。
张蓓。
一本备课本的温度,为学生定制成长方案
所带班级510分以上2人,超九成过省级示范线。2022年中考的(满分550分)成绩单已成为二桥中学的教学标杆。但张蓓老师更珍视的,是抽屉里那本泛黄的备课本,上面记录着连续三年为不同学生制定的“个性化错题本”。
李欣妍的数学成绩总在及格线徘徊,面对复杂的几何题常常哭鼻子。“她不是笨,是没找到串联知识点的线索。”张蓓在备课本上画下思维导图,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辅助线添加规律。三个月后,女孩在作业本上回赠了一幅画:思维导图的枝干上结满星星,每颗星星里都写着几何定理。王瑶总因粗心丢分,张蓓为她设计的“三步验算法”藏着更多巧思。备课本里记录着这样一个细节:某次试卷分析后,她发现王瑶的错题中有80%是计算失误,便在课间带着女孩做 “三步验算游戏”。重审题标重点,分步骤写过程,反方向验结果“就像玩密室逃脱,从出口找入口反而更简单。”王瑶在作文里写道:“张老师的三步验算法,让我觉得数学错题也像解谜,有趣多了。”张蓓说:“教育不是批量生产标准答案,而是在每个孩子心里种不同的种子。有的需要阳光多一点,有的需要耐心浇点水。”
张蓓。
数据中的温情,让技术为教育注入生命力
作为数智教育骨干,张蓓对技术始终保持清醒。“AI能算出错题率,却读不懂孩子为什么错。 以前作业像‘大锅饭’,学生会出现吃不饱、嚼不烂的现象。”张蓓指着电脑里的作业分析数据说。
2023年秋季学期,班级数学作业平均完成时间超过45分钟,而错题重复率高达62%。这组数据让她下定决心改变。“不能用数量堆质量,得让作业精准对接每个学生的需求。”如今,学生提交作业后,AI系统会自动生成“数据画像”。哪些题型错误率超50%,哪些学生在几何证明上反复栽跟头,甚至能追踪到某个学生在哪个知识点上重复出错。张蓓则根据这些画像“私人定制”作业包:给基础能力弱的学生布置概念和基础练习,为逻辑思维强的孩子设计数学建模小任务。一学期下来,班级作业量实实在在压缩了30%,学生们却发现,作业里的“惊喜”变多了。
“上周分析校园水质情况时,我们组用方差计算水质变化,结论还被项目组老师采纳了!”徐晨曦同学兴奋地说。这项作业里,除了数学的解题步骤,还有几张照片,他和同学蹲在水池边取水样的身影,“原来数学公式能当环保小卫士”。如今,张蓓布置的这些作业正悄悄改变着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公式不只是印在课本上的符号,它可以是监测水质的工具,是连接课堂与世界的桥梁。这一切,始于那个关于“少做题,做好题”的朴素想法,和老师对“数据温度”的执着追寻。
张蓓。
传播中国声音,28天将课堂送上国际舞台
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二桥中学校长彭葆蓓作为全国唯一基础教育代表做主旨发言,当展示学生用AR和VR技术看蝴蝶飞翔、与江豚“对话”的课件时,全球教育专家为之惊叹。这背后,是张蓓与团队28天的“死磕”。
作为筹备骨干,张蓓与学校跨学科团队打磨了23版演示稿。把学生用数学建模分析校园水质的案例,转化为AR交互式方案。屏幕上,孩子们用公式计算校园水质数据,指尖一点就能“穿越”到虚拟湿地,与蝴蝶、江豚互动。凌晨三点的办公室里,张蓓逐帧调整课件细节,只为让世界看见——中国课堂里,技术永远为孩子的好奇心服务。当一位新西兰教育专家指着学生绘制的《2050长江生态图》感叹“被你们的课堂感动”时,体现出中国的数智教育里,既有技术的精度,更有教育的温度。
从备课本里的批注到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张蓓用13年的教育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藏在细节里——是错题本上的表情包,是数据报表旁的用心记录,是让每个孩子都相信“数学不只是公式,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杨幸慈 通讯员王荣荣)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