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象皮肿”乳腺癌术后多发,医生超显微镜下新建通道引流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4日讯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俗称“象皮肿”。由于淋巴管细如发丝,常因淋巴液在管内回流遇“堵塞”而导致肿胀。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团队历时6小时为一名70岁患者实施了右上肢淋巴管静脉吻合术,通过5个硬币大小的小孔,在超显微镜下精准建立新“排水通道”,将液体引流至微小静脉,从而改善肢体外观。8月11日,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王阿姨来自湖北郧西,三年前因乳腺癌在当地做了手术和放化疗。今年2月份,王阿姨的右手臂围因淋巴水肿达35厘米, 由此带来的神经麻木和疼痛让她非常难受。辗转多家医院求诊无果,王女士通过互联网慕名找到协和医院整形外科熊凌云医师。

8月4日,熊凌云对王阿姨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医患双方商量,决定采用超显微淋巴静脉吻合术(LVA)。

熊凌云医师为患者手术。

8月6日,由整形外科负责人郭能强教授指导,熊凌云开始LVA手术。术前,通过淋巴管荧光成像进行动态导航,精准找到细如发丝的淋巴管。术中,仅通过局麻,在手背和手臂上开了5个约2厘米的小孔入路,在高倍显微镜下利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用显微缝线将管径确定为0.3~0.8毫米、细如发丝的浅层淋巴管与真皮下微小静脉吻合,重新建立淋巴管—静脉回流通路,力求建立最高效的“排水新通道”。术中的每一步操作都要求超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任何细微的抖动或误差都可能导致吻合失败。

手术历时6小时完成。术后,王阿姨的右臂显现消肿效果,三天后患肢围度缩小了6厘米,关节灵活度明显改善,目前已顺利出院。

熊凌云介绍,上肢淋巴水肿常发生于乳腺癌术后患者,保守治疗往往不尽如人意。目前,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已成功完成LVA治疗淋巴水肿术50余例,为众多淋巴水肿的患者带来新希望。(长江日报记者罗兰 通讯员陈有为 朱淑丹)

【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