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绝非是冰冷知识毫无温度的机械堆砌,而是一场以学科为火种,点燃学生内心求知火焰的温暖旅程。武汉市吴家山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师魏娜深知,在课堂之上,牛顿定律与电磁感应固然重要,但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探索未知时展现的无畏勇气,才是教育最珍贵的馈赠。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些与“不发光的小灯泡”们相处的平凡日常。
魏娜老师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
破冰:从“学不会”到“看得见”
小艾(化名)是高一分班后转来的学生,第一次月考物理成绩惨不忍睹,仅32分。课后,他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蝇:“老师,我学不会物理。”那一刻,魏娜没有急于传授学习方法,而是轻声询问:“你觉得物理最难的是什么?”他沉默片刻,吐出“公式太多,像天书”的无奈。
回想起自己初涉物理时,也曾被复杂的公式折磨得焦头烂额,直到一位老师点醒:“物理不是背出来的,是‘看’出来的。”于是,魏娜老师带着小艾做了一个简单实验——用三棱镜观察光的色散。当“小彩虹”在眼前绽放,他眼中瞬间闪烁起兴奋的光芒,惊叹道:“原来课本上的图是真的!”
此后,魏娜常在课后带他做小实验,用直观的现象解释抽象的公式,用生活实例类比物理规律。渐渐地,他的眼神从最初的迷茫,逐渐变为好奇,最终满是兴奋。半年后的期末考试,他考了58分。在考后反思的试卷角落,他写下一行小字:“原来物理真的可以‘看见’。”那一刻,魏娜深知小艾心中的那盏灯,已被点亮。
赋能:从“不敢做”到“设计师”
小白同学(化名)一直是班里的“理论派”,笔记工整,公式倒背如流,可一到实验课就退缩。一次分组实验,她小声问魏娜:“老师,我能不能只记录数据,不动手?”魏娜关切地询问原因,她犹豫着说:“我怕弄坏仪器,也怕结果出错。”
魏老师心中明白,她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气。于是给她布置了一个特别“任务”:用纸杯、吸管和水制作一个“土法连通器”。没有精密仪器,自然无需担心出错。她半信半疑地动手,当看到水在吸管中达到平衡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原来这么简单!”
经过此事,小白仿佛换了一个人,成了实验课的“设计师”。她甚至带着用矿泉水瓶制作的“火箭模型”参加了科技节。毕业时,她送给魏娜一个手工制作的电磁秋千,卡片上写着:“谢谢您让我知道,犯错也是物理的一部分。”那一刻,魏娜看到了她内心的蜕变,那是勇气与自信的光芒。
启迪:从“学何用”到“热爱”
今年高三复习阶段,小川(化名)在一次课后拦住魏娜老师,满脸疑惑地问:“老师,每天画受力、算能量、分析电路图,将来能干什么?”魏娜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道:“你玩过篮球吗?”他愣了一下,回答:“当然。”魏娜指着教室里的电风扇说:“如果你了解空气阻力,就能算出最适合的投篮角度;如果你懂电路,就能为球场设计照明系统。物理不是考题,而是你看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第二天,魏娜带了一颗篮球到教室,用抛物线定律分析投篮的“最优解”。学生们哄笑着尝试,小川却认真地记下公式。后来,他在周记里写道:“原来学习物理和热爱体育,可以是一回事。”那一刻,魏娜明白了他已经找到了学习物理的意义,那是热爱与探索的融合。
吴家山中学物理老师魏娜。
感悟:教育在人,微光成炬
魏娜的这些教育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有的只是平凡日子里的点滴成长。作为教师,魏娜最大的幸福,并非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会解多少道题,而是看到他们离开课堂时,依然保持着追问世界的勇气,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
物理的世界抽象而深邃,但教育的温度具体而真切。它可能藏在一个学生恍然大悟的眼神里,一次战战兢兢却勇敢迈出的尝试中,或是一句“原来如此”的由衷感叹间。魏娜始终愿意继续去做那个擦亮火石的人,用物理的温度,点燃每一颗年轻的心,让学生们在科学的微光中,看见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照亮未来的成长征途。(长江日报魏杰 通讯员吴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