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6日讯(记者冯雪)8月25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采访团一行看到,实验室内一批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人员正专注调试着低空飞行器的智能控制系统。短短两年间,这支初创团队已从10人核心小组扩展至三四十人规模,年订单量增长4至5倍,预计明年还将持续攀升。
“我们来武汉,是因为这里不仅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更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持和创新机制保障。”武创院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执行所长邰鑫来对采访团说。据了解,该所专注于低空经济与智能运载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尤其在电池管理、飞行控制算法等领域取得突破,为人形机器人、智能载具等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参加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采访。 记者记者何晓刚 摄
邰鑫来介绍,团队2023年通过武创院“拨转股”等创新机制被引进至武汉。“这类灵活的支持方式极大缓解了初创企业在技术转化前期的资金压力,使公司能更专注于技术研发与人才引进。”他说。依托武汉丰富的高校资源,团队连续两年开展校招,吸引了大量武汉高校毕业生加入。
同样在武创院平台上快速成长的,还有武创院精准外科与微创器械研究所。所长王博带领团队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临床手术深度融合,开发出多项全国首创的智能手术导航系统。
“过去医生要靠CT片子在脑海中重构立体结构,现在通过AI三维重建和动态导航,实现了‘透视’般的精准手术。”王博介绍,该所已取得14个医疗器械注册证,预计明年还将获得多项证照,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已达数千万元。
“1公里范围内就能完成从检验检测、临床试验、注册审评的全流程。”王博特别强调了武汉在医工交叉领域的独特生态,他说,武创院周边聚集了医疗器械检验所、国家药监局华中分中心及多家顶尖医院,已经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网络。
参加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采访。 记者记者何晓刚 摄
“通过灵活机制引进团队、匹配产业资源、对接市场需求,武创院正逐步构建起‘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生态。”武创院副院长王慧中介绍,截至目前,武创院已引进培育数十家高水平研究所和企业,覆盖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创新驱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格局。
【编辑:陈麒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