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025年,武汉锚定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育提升、养老保障、就业促进、医疗优化、住房改善、交通便捷等关键领域持续深耕,将民生“愿景”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景”,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筑牢坚实根基。
2025年武汉市“为百姓送岗位社区行”暨返乡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家门口”专场招聘会现场。 记者刘克取 摄
创新赛场到咖啡学院
更多人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武汉以政策“春风”培育创业沃土,让更多人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8月27日,武昌区紫金村B地块工地上,地下基坑内的“装配式设计绿色基坑支护”引人注目——一道道倾斜的钢筋支柱不仅稳稳支撑起地基,更因可循环利用的特性,成为绿色建筑领域的创新典范。湖北道泽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创办人谢昭宇,凭借该成果跻身今年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十强。
他的创业路是武汉优良创新生态的缩影。“从2021年公司成立,我们始终在政策与资金的‘暖阳’下成长。”正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博士的谢昭宇介绍。今年“楚材聚汉、共建支点”行动启动后,企业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350余人就业,不仅圆了谢昭宇的创业梦,更让一批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职业方向。
公司青年设计师赵小龙“跨界”开设“常岩道”视频号,专门科普岩土设计施工技术,目前视频号总浏览量近3亿人次,他还获评2025年湖北省“十佳网络科普达人”。赵小龙感慨,“武汉给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职业发展与个人爱好相融,是理想择业地。”
全会后,谢昭宇信心更足:“企业发展路径清晰,春节至今已招6人,接下来计划再招3到4人。”
在赵家条印象里二楼,咖啡香里藏着另一个创业故事。武汉青年喻新和李雯臻合开的“莘烁咖啡学院”,既能喝到醇香咖啡,还能学技能、圆创业梦。
莘烁咖啡学院联合创始人喻新示范制作咖啡。 记者刘克取 摄
“创业是更积极的就业,不只是给自己找份工作,更是用一盏灯点亮更多灯。”喻新说,武汉咖啡市场正快速成长,缺的就是专业人才。“我们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既填补了市场空白,也给年轻人打开了新职业大门。”
“莘烁”两个字,寓意“莘莘学子,闪烁奋斗之光”。自学院成立以来,已经有3000多名学员找到新岗位,其中百余人直接扎根咖啡行业。“以后我们还会给大学生、妇女、残障人士开公益技能课,让大家多学一门手艺,多一条就业路。”
莘烁咖啡学院创始人喻新(左)和李雯臻(右)。 记者刘克取 摄
如今的武汉,正用浓厚的创业氛围和精准的政策支持,让创新成果不断冒头,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持续显现。2025年,武汉计划举办600场以上招聘会,发放8亿元以上就业创业补贴,助力重点企业解决10万人以上用工需求。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武汉更是块“宜业宜才”的宝地。目前,武汉正全力建设市级“一站式”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落户、融资、社保等服务“打包办”,打造覆盖人才发展全链条的服务生态。“学子聚汉”工程每年都能吸引30万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幸福食堂与纳凉点“门靠门”
一栋楼里养老托幼全实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武汉聚焦群众在养老、教育、住房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项目,织密民生保障网。
在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幸福食堂与党群服务中心纳凉点“门靠门”,成为社区老人的“幸福日常”。每天上午,老人们在纳凉点下棋、练操、聊天,中午转个门,就能到吉年颐养中心幸福食堂享用午餐。
江汉里的幸福食堂。
食堂窗口内,清炒时蔬、茄子烧豆角、香菇滑鸡等十来种家常菜整齐摆放,素菜3~5元、荤菜8~12元。78岁的侯菊萍说:“这儿的菜干净实惠,不想做饭就来吃,省心!”作为社区老年模特队成员,侯菊萍笑着说:“社区把老人的事放在心上,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幸福食堂里,工作人员忙着摆上准备售卖的午餐。 记者詹松 摄
武汉吉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永辉表示,全会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让国有企业更感责任在肩。为满足更多老人的就餐需求,公司正扩大社区助餐服务网络——江汉里、民航里的幸福食堂新增了保温设备,提升配送能力,可提供堂食、上门送餐等多种服务,惠及更多高龄、独居老人。
在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绿景苑社区燕语光年小区的柠月乐龄中心,67岁的郭奶奶每天很充实:送2岁多的孙子到二楼托育园后,她去三楼长者服务站体检,到四楼颐乐学院唱歌跳舞,这座5层楼的社区嵌入式民生综合体,让“老少同乐、全龄友好”从理念变为现实。
2025年武汉持续加码养老服务。新建老年人助餐点等城乡养老服务设施120处以上,建设适老住宅120万平方米,完成特困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1000户以上,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愿景升级,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托牢民生“基本盘”。
半天拿执照,贷款15天到账
公共服务全国领先
武汉一直努力让公共服务更均衡、更优质,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人。
最近,武汉心径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经办人员在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只用半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完全免费。公司负责人贾海涛忍不住点赞:“武汉政务服务太高效了!”这家公司专注“AI人工心脏”研发,产品能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患者状态,自动调整工作模式,在国际上都有原创价值。“武汉创业土壤这么好,选对地方了!”贾海涛说。
现在武汉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越来越成熟,100多项“一件事一次办”高效办结,1000余项服务在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今年上半年,武汉新登记企业18.35万户,占新登记经营主体的52.94%,首次超五成。优质政务服务,成了企业扎堆产生的“磁石”。
8月27日,江夏区诚芯智联智能工厂二期车间里,机械臂不停运转,全自动产线每分钟能造10台车载精准定位终端。这家专注定位感知技术的科技企业,今年5月靠“青创贷”500万元贴息资金,完成了工厂扩建和产线升级,产能一下涨了近十倍。
“青创贷”是团市委联合市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推出的金融项目,帮诚芯智联解了燃眉之急。公司董事熊立平回忆:“从申请到放款就15天,很快缓解了资金压力。”如今,借着智能驾驶的东风,诚芯智联成了全国最大的惯导模组及产品供应商,正全力推进车规级产品批量交付,抢占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的“制高点”。
诚芯智联研发生产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模组。 记者刘克取 摄
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武汉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在全国113个城市中排第5,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公共文化、公共体育、政务服务等6个领域21项指标的满意度均上涨。
教育是民生之基。2024年,武汉教育经费总投入达504.99亿元,比2019年多了113.80亿元,年均增长5.24%。2025年,武汉新增约1.1万个普高学位,其中七成以上来自优质高中,满足市民对好学校的期待。
武汉连续4年把儿童友好项目纳入民生计划。2024年以来,新增6.64万个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9个区的托育指导中心投用。
住房方面,今年武汉计划开工改造212个老旧小区、完工323个,实现2000年前老旧小区“应改尽改”。截至2024年底,武汉已经改完上千个老旧小区,超百万居民受益。
未来,武汉还会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优化服务供给、提升生活品质,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不断夯实民生基石、托举市民幸福。
(文字: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刘克取)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