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9日讯(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湛谌)8月28日,记者从中南民族大学获悉,今年暑假,该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10名硕博研究生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中南民族大学首届研究生边疆(阿拉山口)共建服务团出征仪式。中南民大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调研队工作任务布置现场。 李卓凡供图
团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实地调研、课题研究、校地联动等多元形式,在边疆民族工作一线锤炼本领、贡献智慧,交出了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青春答卷。
实习期间,团队深入博州多地开展主题实践,在鲜活场景中感悟民族团结的力量。他们走进赛里木湖,走访民族团结展厅与民俗文化体验区,实地了解当地“生态保护+旅游+民族团结”的互促模式。他们赴阿拉山口,深入了解口岸从荒芜到繁荣的变迁,以及边防官兵与群众共同守护国门、服务“一带一路”的事迹。
为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落地实践,调研团专访博州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当地覆盖学前至高中的渐进式育人体系,层层递进培育青少年共同体意识。教师培训将铸牢教育列为必修,思政讲师团每月宣讲,确保教育理念精准落地。
调研队在阿拉山口国门合照。李卓凡供图
依托专业优势,调研团深度参与博州民委实际工作,聚焦重点课题攻坚。博士团队承接完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等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并积累实证素材。硕士团队则深耕档案规范与材料优化,为博州近年民族工作成果梳理提供专业支撑。他们还跟随市委统战部深入社区、企业,在一线体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一个多月的实习,让每位队员都收获了超越书本的成长。学生李卓凡说,自己从出租车司机口中“博州从沙地变绿洲”的讲述中,看到了“共居共乐”的实践成果。学生蒋蔚然说,自己深刻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知识、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在阿拉山口的日子里,他们不仅收获了实践经验,更坚定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