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镌刻在历史丰碑


巍巍武汉,跨越两江,三镇鼎立。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抗战烽火虽已远去,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那一幕幕的义勇壮举,永被铭记;英雄人民的英雄气、民族魂,永存于城市中,永在人们心中激荡。

今天,中山公园的苍劲松柏见证着抗战胜利的丰碑;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记录着发生在城市上空的激战;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的青砖墙,镌刻着一支抗战铁军的记忆;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电报机,到贯穿汉口东北街区的“英雄轴线”路名……在武汉,抗战历史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融入城市呼吸的集体记忆。这座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英雄城市,始终昭示: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

每一处抗战旧址,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们饱经风霜,诉说着武汉的不屈抗争与热血豪情。

市民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记者胡冬冬 摄

“第三厅”旧址:

永记文化抗战激情

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东门进入,沿着郭沫若路前行,便能看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一座两层砖木西式楼坐北朝南,紧依凤凰山,矗立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汉成立,周恩来任副部长。政治部第三厅设于昙华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人士组成,郭沫若担任厅长,主管全国抗战宣传,动员群众、鼓舞士气。一时间,文化艺术界的全国名流云集江城,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三厅”成为举足轻重的宣传文化救亡队伍。“三厅”在武昌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半年,却推动武汉成为全国文化抗战中心,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信心。

2021年6月11日,历经3年保护性修缮的“三厅”旧址纪念馆开馆,“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斗堡垒”主题陈列展同步开展,系统展现了国共合作时期文化抗战的史诗。在“三厅”旧址右侧的文化墙上,写有郭沫若女儿为开馆题的序言。“三厅”旧址纪念馆外,两条校园大道——郭沫若路和陈潭秋路交叉,同位于交叉口的“三厅”一道,是如今昙华林的地标。

武汉受降堂:

定格侵略军投降一幕

中山公园受降堂。记者胡冬冬 摄

进入中山公园,行至胜利广场,绿树掩映下,占地约400平方米、白墙黛瓦的中式建筑肃然而立,这便是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所在地。

1945年9月18日,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等被中国士兵押至受降堂前,摘下佩刀以示解除武装,随后低头进入厅堂,签署投降书并向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递交。这一历史性时刻,定格了日本侵略军投降一幕。

2019年,武汉受降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18日开放,展出抗战史料和受降场景。中外游客、学生等,百万余人次来到这里,重温那胜利时刻。每到8月、9月,受降堂的参观人流剧增。家长带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来参观,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现场照片进入眼帘,落在心间。

今天,中山公园晨练的老人、奔跑的孩童、惬意的游客,与公园外拔地而起的高楼商圈,构成了和平年代的生动图景。园中受降堂内,《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以1:1比例真实还原1945年9月18日受降场景:历史人物的蜡像神态逼真,连日军头上冒出的“汗珠”都清晰可见。受降纪念碑上,孙蔚如亲题碑文依然可见: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于此——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题。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复原铁军首个军部

江岸区胜利街332号是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也是新四军军部诞生地。

旧址辟为纪念馆,分为A、B两栋展馆。

A栋《汉口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展出文物30多件、照片200多幅;运用声光电技术,配以图片实物,展现新四军军部诞生、迁移历程及7个师8年抗战毙伤俘日伪47万余人的辉煌战绩,特别是新四军第五师在华中抗日的卓越功勋。

B栋一楼复原了会议室、政治部、副官处、参谋处、军需处和军医处等;二楼则复原了新四军将领们的办公室兼卧室。

一张张、一部部图文史料,清晰勾勒出新四军诞生与成长的轨迹:1937年10月,国共达成协议,将南方浙、闽、粤等8省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同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在此主持召开新四军领导干部会议,标志着新四军首个军部正式成立。在这里,新四军完成改编组建,确定战略方针,为开赴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旧址为一幢二层住宅楼,灰色水泥墙面上有绿色油漆的木制门窗,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除厨卫外,均为木地板、木屋架与红瓦坡顶;每户设有平顶露台;外墙以细石混凝土砂浆粉饰,并有雕花、线脚等装饰细节。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铭记武汉上空雄鹰

苏联空军志 愿队烈士墓。记者胡冬冬 摄

江岸区解放公园东北角,青松翠柏掩映着一座墓地——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这里长眠着29位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姓名,牺牲时最年轻的仅24岁,最年长的也只有33岁。

纪念碑正面“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10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背面以中俄两种文字镌刻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永垂不朽”。庄重的空间布局,沉淀的刻字,诉说着对英雄的礼赞。

1938年武汉保卫战期间,苏联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共同对日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取得了突出战绩,其中许多飞行员血洒长空,献出了宝贵生命。

1956年,原安葬于万国公墓的15位苏军烈士遗骸迁葬至解放公园并立碑纪念。2015年,经中俄两国研究确认,新增14位在武汉空战中牺牲的苏军烈士名字被增刻于墓碑上。

每年清明,武汉各界人士与学子都会来烈士墓前祭扫,武汉保卫战空军家属数十年祭扫不辍,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友人慕名而至。在公园游玩的市民来到墓前,都会自觉放缓脚步,表达深切敬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都在诉说:英雄不朽,精神永恒。

林家大湾纪念碑:

不忘民众不屈抗争

长江新区仓埠街道林家大湾七四纪念广场中央,一座高17米的青石碑巍然耸立,正面题书“反抗日寇暴行纪念碑”,是林家大湾的最高建筑。86年来,林家大湾人多次为血性抗争的死难先辈修碑,碑身从3米增高至17米,只为让历史不蒙尘、精神不泯灭。

纪念碑始建于1968年,2023年被录入武汉市新洲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21年,纪念碑第三次大修,碑身一侧记录日寇暴行,另一侧新增8个金色大字:“牢记历史,建设祖国”。

近10年来,纪念碑周围扩建为“林家大湾七四纪念广场”。广场内,40余米长的一面红色浮雕墙再现了村民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纪念碑周围对称栽种的74棵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与碑顶红星构成完整的象征体系。

林家大湾的后人每年都会在这里祭奠。村民们常说:“日子越是过得好,我们越是不能忘。”周边学校的师生每年清明徒步至此,献花默哀致敬。

(记者: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实习生韩思琪  摄影: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高勇 何晓刚 高文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