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武汉,跨越两江,三镇鼎立。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抗战烽火虽已远去,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那一幕幕的义勇壮举,永被铭记;英雄人民的英雄气、民族魂,永存于城市中,永在人们心中激荡。
今天,中山公园的苍劲松柏见证着抗战胜利的丰碑;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记录着发生在城市上空的激战;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的青砖墙,镌刻着一支抗战铁军的记忆;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电报机,到贯穿汉口东北街区的“英雄轴线”路名……在武汉,抗战历史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融入城市呼吸的集体记忆。这座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英雄城市,始终昭示: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在武汉,博物馆与纪念园通过文物陈列与场景还原,让抗战历史从文字走向具象,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抗战精神弘扬于当代时空,历久弥新,闪闪发光。
————————
武汉抗战历史特展:
科技重现光荣岁月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记者胡冬冬 摄
8月25日,武汉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推出新版常设展览《英雄城市抗战烽火——武汉抗战历史特展》。该展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被誉为抗日烽火中的一面旗帜,与之相距约500米,就是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主要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同一个城市有相关旧址且紧密相邻,可以说绝无仅有,反映了武汉在全民族抗战初期的重要地位。
本次展览结合武汉的抗战故事,设立“共赴国难”“中流砥柱”等四大版块。步入展厅,仿佛穿越回烽火连天的岁月。特展通过文物、文字、图片、复原场景、声光电等多媒体互动展示方式,立体再现了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全民族抗战初期,正确落实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为争取抗战胜利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在400平方米的展厅中,在230米的展线上,文件、臂章、书籍、锦旗,171件实物,有周恩来的围巾,郭沫若的西服,空军英雄陈怀民在笕桥航校使用过的皮箱,抗战时期孩子剧团用过的入场券、纪念章,首次展出的1940年《黄河大合唱》油印本歌单……246张历史图片、12幅图表,复原窑洞、生活书店、献金台等8个历史场景。多媒体展示手段,复原呈现当年时空,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领略武汉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展览形象呈现1938年武汉作为战时首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城市之一和第二次国共合作重要枢纽的场景,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彰显了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内核。
当人们走进这段烽火岁月,触摸历史的温热,汲取英雄的力量,抗战生活栩栩如生,历史的荣光与不灭的精神永刻内心。
湖北抗战文物主题联展:
再现抗战光辉历程
8月26日,武汉革命博物馆主办原创展览《砥柱中原——湖北抗战文物主题联展》开展。该展览系湖北首个抗战文物主题联展,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项目。
展览以物为锚、以史为帆,汇聚来自武汉革命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纪念馆及全省各地的代表性抗战文物与资料,以场景复原、多媒体交互等现代表达方式,引领观众重回那个救亡图存、共赴国难的年代。
步入展厅,沿着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观众穿越1931年至1945年的烽火岁月。五个版块,从宏观战局到微观个体,从文献记载到实物见证,层层叠叠间清晰显露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抗战,既是全国抗战的重要一环,更是撑起中原敌后抗战的砥柱表现。中国共产党从战略指导、民众动员、敌后抗战到军队建设,一串串历史的脚印,踏实厚重。
国际友人斯诺、艾黎、史沫特莱等的抗战事迹也被呈现,通过他们向世界展示一个生机勃勃的红色中国。
武汉抗战纪念园:
“鞠躬致敬”缅怀先烈
位于洪山区石门峰的武汉抗战纪念园,于2005年9月3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建成。
进入主入口广场,“国人到此,鞠躬致敬”,八个大字提示对抗战英烈的礼敬。几面宏大的武汉会战殉国烈士纪念墙,铭刻着数千名武汉保卫战烈士的姓名、籍贯、军衔、部队番号、阵亡地点。拾级而上,中间镶嵌的“武汉抗战大事记”令人震撼,仿佛又回到那个浴血奋战的战场。
每一年,无数人来到这里祭奠英雄。在这里,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每逢清明节,青少年会来到这里,缅怀抗战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抗战英烈命名的道路:
融入城市血脉
在汉口东北街区,以抗战英烈、抗战地区命名的道路,构成了一张“精神地图”,一条胜利街贯穿,胜利激情和英雄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江岸区长江边,以抗日英烈命名的道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张自忠路、刘家麒路,都通向胜利街。这些道路成为汉口的“英雄轴线”,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壮烈的故事。
陈怀民路的故事,连着武汉空战。1938年武汉“4·29空战”中,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飞行员陈怀民在身受重伤、油箱着火的情况下,没有跳伞,而是驾机撞向敌机,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年仅22岁。陈怀民是世界空战史上与敌机对撞第一人。1946年,南小路被命名为陈怀民路。
郝梦龄路纪念抗日名将郝梦龄。“不打败日本人就不回来。”1937年忻口战役,郝梦龄作为军长,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成为抗战中第一位殉国的军长。这位出身河北藁城的将领,在奔赴战场前给家人写下遗书:“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
张自忠路以抗日名将张自忠命名。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上将率部与日军血战,战至最后一刻壮烈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将军的绝笔信,至今仍如惊雷般回荡在历史中。1946年,汉口成忠路更名张自忠路时,武汉市民联名上书说:“张将军的忠魂应该守着长江。”
刘家麒路纪念与郝梦龄一同牺牲的少将师长刘家麒。忻口战役,他身先士卒,在前沿阵地指挥时被日军炮弹击中。刘家麒是武汉人。
站在英雄路上,仰望先烈们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人间。曾经的老街巷,如今已成为商业与文化交融的活力地带。
陈怀民路是居民区,周围遍布着集贸市场、餐馆,附近的山海关路是全国闻名的“过早一条街”。郝梦龄路充满文艺范儿,各类特色小店鳞次栉比,吸引无数文艺青年、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在这条街上开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向往来游客推介武汉文化,守护这段红色历史。张自忠路北接汉口中山大道,南抵江滩,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2025年春晚武汉分会场,演员李现带着人们穿过陈怀民路,跑进张自忠路,踏入郝梦龄路,最终汇入胜利街,见证英雄们的胜利,让观众热血沸腾。
当人们在陈怀民路吃一碗热干面,在郝梦龄路拍一张打卡照,在张自忠路听一段老故事,在胜利街奔向幸福生活,这是对那些英勇生命的最好告慰:你看,这伟大祖国、太平盛世,如你所愿,正在复兴道路上奔腾;这人间烟火、美丽生活,因你而璀璨,正走向未来,愈加光明灿烂。
(记者: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实习生韩思琪 摄影: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高勇 何晓刚 高文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