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璀璨启幕,荆楚大地以长江为弦,奏响传承与创新的变奏曲。当五大洲的艺术家联袂唱响“大河交响曲”,当无人机群在夜空绘出“花开中华”,在江天一色的壮丽图景中,我们读懂——文明,正是这生生不息的奔涌。
永远澎湃的长江,承载着千年文脉,奔涌着新时代的浪潮。湖北是长江文化宏大叙事中闪耀的篇章,在这里,你能触摸到神农架的远古秘境,感悟武当山的太极神韵,领略三峡工程的世纪壮举;也能在文武赤壁的怀古幽思中、在白云黄鹤的诗意传说里、在铁血红安的英雄赞歌里,寻找到长江文化昂扬坚韧的精神脉动。这一切,共同汇入长江文明的壮阔长河,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当暮色为江面镀上鎏金,长江,又一次以最诗意的姿态苏醒——这不是一条河流的独奏,而是文明长卷的舒展。
浩浩长江奔涌不息,激荡荆楚万千气象。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璀璨启幕,荆楚大地以长江为弦,奏响传承与创新的变奏曲。当五大洲的艺术家联袂唱响“大河交响曲”,当无人机群在夜空绘出“花开中华”,在江天一色的壮丽图景中,我们读懂——长江文明,正是这生生不息的奔涌。
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长江之畔将化身流动的文化殿堂。艺术季主体活动涵盖美术、摄影、影视、音乐、文学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示长江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我们也借由这场盛会,回望文明之源、守护生态之本、叩问创新之路。长江的故事,在简牍上古老的墨迹里、在白云黄鹤动人的传说中,也在“数智编钟”用全新方式呈现的千年绝响中,长江最动人的篇章,就在下一个浪尖。
永远澎湃的长江,教会我们以水的姿态生存:既有冲破夔门的锐气,亦有滋养万物的胸怀;既记得每一条支流的姓名,更向往星辰大海的征途。
绚烂烟花秀。 记者周迪 摄
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上,无人机的光影掠过长江大桥,烟花于夜空中绚烂绽放,编钟古乐应和着江涛节拍,这场文化盛宴已超越时空和地域,勾勒出江流万象的壮美画卷。今天的长江正在书写新的生态篇章。黄金水道升级为绿色长廊,沿江城市群崛起为创新走廊。这条母亲河以她不舍昼夜的奔流启示我们:永恒,源于流动的勇气与包容的智慧,更源于一代代人持续的珍惜与保护。
湖北作为长江径流最长省份,处长江之“腰”、居中部之中、得文化之厚,是楚文化的发祥之地,也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江城武汉,因江而生、因江而兴,大江大湖铸就其深厚人文与时代机遇,令这座城市始终熠熠生辉。《夜上黄鹤楼》以光影科技点亮千年名楼;“蒜鸟”文创将方言元素融入日常,武汉直爽、豁达的地域性格深入人心;汉口历史风貌区让老建筑焕发新颜;“江岸—江面—天际”三维交融的视觉体验,这些实践不仅是文化的创新,更是对长江文化的有力保护——它们让沉淀于时间中的文明,真实可触地“活”在当下。
从青藏屋脊至江南水乡,长江四季如画、生机盎然。她的风度,既在千年文脉之中,也在万物共荣之间。万千游客纷至沓来春赏樱、夏看荷、秋品桂、冬观梅。湖北拥有全国最大的江河湖库复合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华中屋脊”神农架享誉海内外,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数量位居中部第一。武汉新洲区环保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周媛常到长江双柳段观察江豚,江面上跃起一道道灰色弧线,又迅速没入水中,那天然上扬的嘴角,仿佛对这座城市报以“微笑”。江豚逐浪、百鸟争鸣、麋鹿奔腾,这些长江的精灵,在绿水青山间自由栖息,见证着一江清水的动人故事。
长江之美,在于自然壮阔,更在于人文深厚。作为一条通江达海、联通中外的开放之河,长江自古便以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播撒友谊、促进交融。12日晚,来自五大洲的艺术家携手演绎埃及民歌《尼罗河畔的歌声》、印尼《美丽的梭罗河》、俄罗斯《海港之夜》、加拿大《红河谷》以及《美美与共》等中外经典曲目,奏响了世界文明交流的“大河交响曲”,诠释文明互鉴与共生。
不仅是艺术的碰撞,长江文化艺术季更像一张邀请函,吸引众多中外艺术家、文化爱好者来到武汉。印度尼西亚歌手在亲身体验后感慨:“相比梭罗河,长江更大更长,沿途风景也格外漂亮。更难得的是,能和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相聚在此,共享这份音乐与友谊。”藏族原生态组合“雪莲三姐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们的家乡在高原,在武汉见到长江,被它的大气磅礴所震撼,那种包容万物的气度特别动人。”
“数智编钟”还原曾侯乙编钟音色,舞者隔空挥动钟锤,便听到千年绝唱。 记者高勇 摄
河姆渡的稻穗、三星堆的青铜、赤壁的烽烟、秦淮河的桨声,5000年来,长江以水为墨,书写着文明的史诗。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飘逸,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襟怀,共同铸就中国文人的精神河床。近代以来,武汉的汽笛、重庆的灯火、上海的霓虹,又谱写出工业文明的变奏曲。
正如楚学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所言:“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共同承载民族记忆、形塑文化风貌、淬炼民族风骨。”从巴蜀、荆楚到吴越,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既风格独具,又交融共生,在多样中共塑统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长江文明体系。
湖北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区,近年持续以考古发掘夯实文明根脉。盘龙城遗址,映照出3500年前的文明曙光。从云梦郑家湖墓地、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到荆门屈家岭遗址、武汉盘龙城遗址,湖北已连续4年有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吸引八方来客溯源长江文明。9月23日,“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将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开幕,汇聚长江流域10余省市数十家文博机构的近160件/套文物珍品,系统梳理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长江文明的发展脉络。“东周时期考古成果展”“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也将陆续和观众见面,从多角度实证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进程,彰显长江文明的博大与辉煌。
长江文明不仅存于遗址,更活在当代。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先秦礼乐的巅峰。如今,武汉音乐学院研发的“数智编钟”,借助AI技术原声采样、人机交互与动作捕捉,复原千年钟磬清音,实现古今共鸣。在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上,这套数字化编钟奏响穿越时空的乐章,成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生动典范。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汉剧、楚剧、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土家族摆手舞、剪纸等皆是其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武汉楚剧院演员余维刚,刚刚结束新编楚剧《杨乃武》在昆山的演出,返汉后以楚歌演唱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传递出深厚的楚地韵味。唱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他倍感震撼,更感受到身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希望让全世界都听见铿锵有力的荆楚之声。”武汉音乐学院古琴教师、武汉市非遗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丁霓裳,指下流淌着3000年未绝的琴音。她抚琴于江滨,琴声深邃旷远,仿佛自历史深处流淌而来,恰似“高山流水”遇见知音,武汉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在此刻具象化。
长江文明,从来不是凝固的过去,而是一条奔流向前的文化长河。它从历史中走来,融入科技、艺术与日常,在创新中传承,在对话中新生,正不断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光芒。
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及长江水域举行,融文艺演出、绚烂烟花、灯光秀、无人机编队表演于一体。 记者高勇 摄
金秋的荆楚大地,江水裹挟着文明奔涌向前,将巴楚的青铜器、唐宋的诗笺、革命的烽烟与新时代的浪花,酿成一坛醉人的岁月陈酿。当温柔的晚风掠过黄鹤楼的飞檐,一场以“勇担支点建设使命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盛宴,在这片热土上徐徐铺展——这是长江写给世界的情书,是湖北在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下,以文旅为笔、以山河为卷的壮丽诗篇。
9月12日至10月30日,长江文化艺术季12项主体活动接踵而至,覆盖不同群体、不同领域,让长江文化以多元形式触达大众。“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集中展示万里长江的自然美、人文韵、变迁史;“映像长江”电影周在全省100余个点位展映20部优秀革命战争题材影片;“聆听长江”音乐周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将有100部各类优秀视听作品;到“书香长江”阅读周系列读书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浓厚氛围;“遇见长江”文学周以文学之力赋能长江文化传承发展……从“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的文明瑰宝,到“对话长江”学术交流的思想碰撞,从“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中的精彩唱段,到“影动长江”全国主题摄影展中的美丽瞬间,每一项活动都独具特色,都是对长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时代活力的一次深度挖掘和集中展示,拓展文化体验和消费场景,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让不同群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始终是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的核心宗旨。本届艺术季通过创新活动设计、拓宽参与渠道,着力彰显群众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无论是免费开放的“映像长江”电影周、“聆听长江”音乐周,还是需要预约互动的“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等,都充分考虑了群众的需求和参与度,着力打造兼具艺术高度与文化温度的长江文化盛会。
永远澎湃的长江,承载着千年文脉,奔涌着新时代的浪潮。湖北是长江文化宏大叙事中闪耀的篇章,在这里,你能触摸到神农架的远古秘境,感悟武当山的太极神韵,领略三峡工程的世纪壮举;也能在文武赤壁的怀古幽思中、在白云黄鹤的诗意传说里、在铁血红安的英雄赞歌里,寻找到长江文化昂扬坚韧的精神脉动。这一切,共同汇入长江文明的壮阔长河,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长江日报记者徐璐 叶飞艳)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