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到边纵到底,武汉探索治理新路子——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⑦

身边的党员变多了,服务更贴近了;12345热线变“聪明”了,回应更快了;城市装上了“听诊器”,安全更稳了……“十四五”一个个变化,照见武汉以党建为引领,探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武汉“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大使命。答好“必答题”,是武汉这座拥有千万人口超大城市的责任。

如何把治理和服务触角深入每家每户?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何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武汉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在党组织指引下,闲置的空地焕然一新,健身器材旁尽是欢声笑语——近日,一封由周新华、刘幼君等8位长顺社区居民亲笔写下的感谢信,送到了硚口区长丰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国伟的手中。

超大城市,社区治理半径很大,服务如何“到家”?这封感谢信是解难题的一个缩影。

长丰街道将党组织建到楼栋,让党员走进家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组织架构,将53名兼职委员、共建单位和志愿者全部引入治理一线。一名街道党员干部说:“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带头干什么。”

怎样避免“小马拉大车”?治理力量不断向基层汇聚。

曾经,“填表迎检”挤占了社区干部很大精力,服务群众反而“没时间”。武汉直面问题,精简社区工作事项109项,取消证明事项21个,整合23个政务系统搭建“武汉微邻里”平台。

“现在我们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家里,满意度明显提高了。”武昌区东亭社区党委书记王学丽说。

力量充实的社区党委,不断激发治理动能。

在江岸区花桥街道科苑社区协昌里小区,88岁的孙凤兰乘上了新加装的电梯。这个老小区由党员带头爬楼入户、沟通协调,网格员和志愿者协助跑手续、做工作,已加装了19部电梯。

科苑社区党委书记徐娜表示,在党员的带领下,居民从“局外人”变为“主人翁”,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新兴领域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武汉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党建工作,作为探索新路子的一个重点。

“谁有空送个餐?”“我来我来!”硚口区荣东社区幸福食堂的志愿者群里消息一响,外卖小哥夏黎平马上抢单。他快速取餐,不一会儿就把热饭送到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完成后,他回到食堂,吃上一份只要8元的半价午餐。

这是社区党委牵头推出的互助模式:小哥为老人无偿送餐,就能享受实惠午餐。每天在路上奔波的外卖小哥,从社区的“过路者”变成了热心“共建者”。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既解决了老人吃饭的难题,也让新就业群体融入了社区服务网络。

“最新的生育津贴,我怎样才能申领?”9月16日,市民吴女士拨打12345热线,咨询申领生育津贴政策。她刚问完,电话那头就开始报送相关申办流程。

“不是我多聪明,是我们的智能系统能实时‘喂料’,答案又快又准。”接线员何鑫说,要是以前,需要边接电话边翻政策,响应慢,还易出错。

“秒回答”只是基础,市民更希望的是12345热线“会办事”。

“随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投诉呈现多元化,往往一个投诉背后,很可能涉及多个办事部门,这对我们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武汉市民服务热线有关负责人坦言。

12345热线新上线的人工智能平台“会学习”——通过消化数年工单数据和全市权责清单,能精准分类、自动派单。派单准确率随之飙升至92.7%,市民投诉有了明确的责任部门。

每天各种投诉纷至沓来,责任部门如何提升办事效率?

城管部门在解决市民急难愁盼问题过程中,尝试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好“一类题”。

去年11月,有市民在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东西湖区一路口阻车桩太密,电动车容易撞上。城管部门在解决这个具体问题的同时,排查并整改59处类似点位;有关部门还出台了《技术导则》统一设置标准,从根本上减少类似问题再发生。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武汉超大城市治理的效能在不断提升。

“游客还没打投诉电话,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年樱花季前夕,东湖樱花园附近的一家小卖铺老板不禁在朋友圈中点赞。

12345热线深挖历年数据,梳理出赏花人流密集区的交通拥堵、公共设施不足、消费纠纷等高频诉求。相关部门立即响应:规划临时停车区、增派公交班次;协调景区增设移动卫生间、垃圾桶;排查周边商户价格行为……多项措施并举,减少了相关投诉。

“类似的‘未诉先办’,我们正在不断摸索,希望在‘十五五’期间,能让市民在无感中体会到城市智慧高效治理的成果。”武汉市民服务热线有关负责人说。

城市是一个动态、生长的生命体。尤其对武汉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水、电、桥、隧等“城市生命线”错综复杂。一场大雨,就可能引发内涝、交通瘫痪、桥梁隧道隐患等连锁反应。

如何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成为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关键考题。

5月22日,武汉迎来入夏最强暴雨。但城市的响应,早在雨前就已启动。在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人工智能研判、无人机低空巡航、物联网传感设备悄然铺开,组成一张看不见的“感知网络”。

“一网统管”平台接入了十大类事件来源、1500多项城市体征指标,联通了14个市直部门的指挥系统,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事中调度,更是事前预警。”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在武汉,近700座桥梁、100多条隧道布下了1.5万个高精度传感器和3200路智能视频。毫米级的位移、异常的振动,都逃不过武汉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的“眼睛”。

“通过数据融合,让城市治理更有预见性。”武汉云相关负责人这样回答。目前该平台已整合桥隧、燃气等多维数据,构建全域监测体系。

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武汉把“韧性”融入了城市规划、建设之中。

在青山区,7.5公里江滩化身“海绵江滩”,地下藏有三层“滤网”——透水铺装收集雨水,生态草溪沉淀杂质,“处理过的雨水既能灌溉植被,又能反哺长江”。

在黄陂区,木兰花乡生态旅游度假区里的民宿假期常常爆满。平日服务游客,急时转为应急安置场所。这里不仅是热门的旅游地,也是“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

从改造“带病运行”问题管网,到聚焦重大隐患排查整治;从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到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武汉正在织就一张由政府、社会、市民共同守护的安全网络。

(长江日报记者商佩   制图:张莉)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