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大中课程衔接,华师一携手高校共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10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0所武汉高校的代表齐聚华中师大一附中,围绕“深化大中衔接课程建设”展开交流,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高中与大学,不该是教育链条上孤立的两段,而应是携手托举学生未来的‘合伙人’。” 论坛开场,华师一附中党委书记杨国红指出高中与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长链的关键环节,二者高效衔接是核心课题。他回顾了学校此前在大中衔接上的探索与高校支持,提出三项合作愿景:从“课程共享”迈向“人才共育”,推行“双导师” 制度;从“资源输送” 升级为 “标准共创”,联合制定学生创新潜质评价维度;从“学段衔接” 深化至 “体系融通”,建立 “大中衔接联合教研体”,呼吁与高校构建育人 “共同体”。

华师一附中副校长甘祥生介绍了学校大中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自2015年成为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校”起,微积分、通用学术英语等课程已让一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触摸大学知识;而与高校联合研发的10门精品课,更是将“衔接”做到了实处—— 和西北工业大学一起带学生制作、试飞航空模型,与武汉大学空天探测实验室合作解锁宇宙奥秘,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开发《AI + 机器人》课程培养科技思维……“这些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下放’,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科魅力,为未来学术发展埋下种子。” 甘祥生说。

论坛现场,高校代表们的分享则让这份“合作图景” 更加清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10所高校代表依次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不仅与华师一附中联合培养学生,还共同发布了数字人 “华小一”,通过 “达成班”实现了课程、师资、平台的贯通。未来,双方还计划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开发跨学段课程,推动学分互认,让教育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武汉纺织大学与华师一附中合作的《荆楚纺织非遗传统印染》课程,成了现场焦点——学生先深入学习千年印染技艺的精髓,再走进机房用AI软件设计图案,最后结合传统技法完成创作。“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非遗,更要让他们用现代技术激活非遗,这正是大中衔接在‘跨学科’与‘创新力’培养上的独特价值。”该校代表说。

华师一附中校长徐惠表示,大中衔接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与自学能力,关注挫折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提出培养 “未来世界的建设者” 需注重身心健康、卓越品德与关键能力。同时,她介绍了学校开设的国家基础课程、学科实践课程、综合探究课程、启航未来课程等多样化课程,以及学生个性化教育教学情况,助力学生长远发展,并呼吁教师主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为学生铺好成长之路。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通讯员孙梦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