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光影与戏曲交织出独特的文化韵律。10月12日晚7时,由中宣部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长江电影集团主办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映像长江电影周”・长江戏剧电影推介之夜,在武汉市江夏区谭鑫培戏楼正式启幕。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王荔以一曲韵味醇厚的《贵妃醉酒》拉开活动序幕,为这场跨越百年的 “戏剧与电影之约”奏响开篇乐章。
活动现场。
以长江为魂:搭建戏剧电影融合交流平台
“长江戏剧电影推介之夜”以“让戏剧电影回家,看江夏戏韵风华”为主题,于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精选并推介了一批兼具艺术价值与观众口碑的戏剧电影作品。活动既是对中国电影历史起点的追溯与致敬,也为电影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演员斯琴高娃致辞。
江夏不仅是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故乡,更是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地。120年前,谭鑫培在镜头前的一个亮相,成就了中国电影的第一帧。一个多世纪过去,这部作品开创的“戏剧电影”模式,成为后来中国民族电影探索的重要方向,戏曲元素也始终是中国电影民族化探索最核心的资源宝藏。
演员史可推介发言。
活动现场,影视界与戏曲界名家齐聚——斯琴高娃、刘佩琦、许亚军、史可、吴樾等表演艺术家,与谭门第六代嫡传人谭孝曾、京剧表演艺术家阎桂祥、谭门第七代嫡传人谭正岩等戏曲界代表共同出席,为戏剧电影的传承与创新倾情发声。
值得一提的是,戏剧电影公益展映活动于10月12日同步启动。《伟大征程》《安国夫人》《顾炎武》《永不消逝的电波》《谯国夫人》《白蛇传·情》《向警予》《河西村的故事》《罗帕记》《洪湖赤卫队》(修复版)等十部优秀作品,将在中影天河国际影城、武汉汉阳天河影城、武汉银兴海达影城展映,观众可免费领取观影,近距离感受戏剧与电影交融的艺术魅力。
佳作齐亮相:多元剧种展现文化厚度
当晚的推介环节,成为一场汇聚经典与创新的戏剧电影盛宴。既有湖北本土深耕创作的成果,也有涵盖不同剧种、题材的全国优秀作品,全方位展现了戏剧电影的多元风貌。
演员许亚军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颁奖。
湖北作为地方戏曲传承重地,近年来成果显著。黄梅戏电影《罗帕记》在保留戏曲“骨子戏”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电影镜头语言;楚剧电影《向警予》将楚剧唱腔、身段与电影叙事深度融合,再现向警予的革命生涯;花鼓戏电影《河西村的故事》首次将荆州花鼓戏搬上大银幕,以电影语言讲述新时代乡村故事。
汉剧《贵妃醉酒》开场。
此外,艺术家们带来的全国性佳作同样精彩纷呈。吴樾推介的《谯国夫人》塑造了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形象,武打场面气势恢宏;史可推荐的京剧电影《安国夫人》运用数字影棚技术,再现梁氏女红玉击鼓抗金的传奇;许亚军介绍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刻画了上海解放前夕革命者的英勇壮举;刘佩琦推介的昆曲电影《顾炎武》细腻呈现一代鸿儒的还乡心路;斯琴高娃带来的4K全景声舞台艺术电影《伟大征程》则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奋斗历程。
名家抒怀:戏曲情结与武汉记忆
活动前夕,多位表演艺术家接受长江日报采访,不仅分享了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对戏剧电影发展的思考,更不约而同提及与武汉、与江夏的深厚联结。
斯琴高娃在讲述与武汉的缘分时称:“父母南下时,母亲怀着我,我在娘胎里就‘到过’武汉。”谈及戏曲,她透露曾拜梅兰芳先生的弟子陈永玲为师,对戏曲喜欢至极。同时,她高度认可戏剧与电影的跨界融合,“这种形式老少皆宜,能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演员吴樾。
“大学时曾在武汉艺校做兼职老师挣学费,这段经历对我成长帮助很大。”吴樾坦言武汉承载着他的青春记忆。身为京剧迷和谭派戏迷,他认为在创作戏曲电影时,应保留戏曲的原汁原味,再用镜头语言助力呈现,“这种融合能让两种艺术形式都更有生命力。”
“武汉是‘戏剧码头’,各种地方戏都能在这里找到知音。”史可盛赞武汉的戏曲底蕴。她认为戏剧电影需要大胆突破,找到更贴合银幕的表达,才能让这份传承持续焕新。
演员刘佩琦。
刘佩琦时隔几十年再次来汉,惊叹城市巨变,“‘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说的就是武汉的魅力。”作为话剧、影视双栖演员,他认为戏剧对演员塑造角色至关重要,“这次来汉,既是想看看武汉的新变化,更想为戏剧电影助力,这是我们电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120年前的《定军山》开启中国戏剧电影先河,到当今传统戏曲与现代影技深度融合,戏剧电影始终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使命。此次推介之夜既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对文化初心的回望。随着公益展映开展,更多观众将通过银幕感受戏剧电影魅力,见证长江文脉在光影中传承,传统艺术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长江日报记者樊友寒 摄影曾熙来)
【编辑:陈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