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5日讯 10月15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师一附中”)校园内学术氛围浓厚,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杰明・李斯特教授和该校师生围绕科研与创新展开了深度交流,学子们用流利的英语与教授对话,展现出对科学探索的热忱与思考。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走进华师一附中,学子英语对谈科研创新。记者杨枫摄
李斯特教授参观了校园,称赞校园环境与办学实力,感叹学校浓厚的科学氛围,当行至国防教育园,校长徐惠介绍今年恰逢学校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成立十周年。李斯特教授表示“能够培养青年空军飞行人才的学校,无愧于一所真正具有多元培养能力和宏大格局的综合性学校”。徐惠介绍学校注重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理念也得到了李斯特教授的高度认同。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走进华师一附中,学子英语对谈科研创新。记者杨枫摄
在讲座中,李斯特教授以自身科研经历为脉络,提炼出三条直击科研与人生本质的箴言,为学子们点亮探索之路。谈及初心,他回忆起 11 岁在自家地下室搭建实验室的热爱萌芽,强调 “以热爱为引,择所爱而深耕”,直言真正的成就从非外在压力或功利目标驱动;论及突破,他以打破 “催化剂必须含金属” 的传统认知、开创 “有机催化” 新领域为例,鼓励学子 “以勇气为帆,赴无人之境地”,敢于挑战主流、踏入未知;展望未来,他分享追求 “开发通用催化剂” 的宏伟目标,倡导 “以宏愿为舵,怀天下以前行”,指出高远志向既是个人创造力的源泉,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他将科学与人生的道路凝练为 “以热情为起点,以勇气为动力,以高远目标为方向”,为学子们的追梦之路注入力量。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走进华师一附中,学子英语对谈科研创新。记者杨枫摄
教授的分享点燃了学子们的思考,一场以英语展开的精彩对谈随即上演。高一(5)班胡梓涵同学聚焦 “质疑与坚持”,询问教授如何应对同行质疑、坚持追梦,并寻求给高中生的建议。李斯特教授以“森林篝火”为喻,生动回应:“质疑是常态,要学会接受孤独 —— 众人在篝火旁享乐时,唯有敢向森林探险,才能收获成功;但对多年无果的方向,也要懂得灵活变通。” 而高一 (2 )班舒坦同学则紧扣教授的核心研究,追问开发小型有机分子催化方法过程中,对有机化学产生的新认知。教授直指领域突破:“长期以来学界认定部分有机分子无催化能力,而我们证实其能实现催化效率与选择性,这是根本性的突破。”舒坦说,教授的两句问答,既解答了成长与科研的困惑,更让学子们深刻触摸到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刘嘉 通讯员黄桢 孙梦嘉)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