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林院士:未来人体器官或可编织而成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5日讯(记者汪洋 通讯员陈凌)“提到纺织材料做医疗用品,很多人只想到纱布、创可贴,却想不到它能做人造血管、心脏瓣膜甚至人工肾——但这正是当下的研究方向。”10月14日,在东湖论坛新兴技术科普平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以《生物医用材料现状与发展趋势》为题作报告,揭秘纺织材料在医疗领域的突破与未来,提出“编织人工器官”的可能性。

徐卫林院士打破大家对纺织材料的认知局限,他说:“服装仅占纤维应用领域的50%,像常用于航空航天的碳纤维,本质也属于纺织范畴,如今正走进医疗领域。”他介绍,纺织材料凭借可柔性编织、生物相容性可调等优势,已从传统医用辅料升级为“植入式医疗器件”,目前人工韧带、神经导管、可降解手术缝合线等均已落地应用。其中,缝合线已从过去的亚麻、老鼠尾丝,发展到如今低炎症反应的合成可降解材料,部分成果已联合武汉企业推向临床。

徐卫林作报告。

在徐卫林院士团队的人工器官编织研究中,疝气补片与人工胃是两大重点方向,均以编织技术为核心突破人体适配难题。当前临床常用的疝气补片,多由聚丙烯纤维编织而成,能借助材料强度兜住因器官萎缩产生缝隙的腹腔组织,但存在明显短板——易与周边器官粘连,后续取出难度大,且手术中定位精准度不足。人工胃则聚焦胃切除术后的替代需求,解析不同人群胃部的消化行为,掌握胃酸、消化酶等协同反应规律。同时研发适配的编织材料,以复刻胃的容纳与初步消化功能。

在人工血管领域,纺织材料应用尤为关键。徐卫林解释,人体心脏每天跳动约11万次,血管作为血液运输通道,对材料的抗渗性、顺应性要求极高。目前国内外临床使用的人造血管,主要以涤纶(编织工艺)和聚乙烯为原料,其中涤纶血管因“像缝衣一样能通过编织堵住缝隙、避免渗血”成为主流选择,可适配离心脏较近的大动脉置换需求。

当然,这也还面临一些挑战。“远离心脏的小血管易栓塞,而部分涤纶血管使用五到十年后,会因有机高分子材料膨胀变薄,存在爆裂风险。”徐卫林透露,团队正通过多种技术突破瓶颈。

可降解血管的临床应用仍需时间。“每个人体质不同,很难精准控制材料降解与组织生长的匹配节奏。”徐卫林表示,尽管部分编织类人工器官已走进临床,但整体行业仍面临标准制定难、个体适配性复杂等问题,未来还需更多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让“编织出来的人工器官”更安全、更高效地服务患者。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